《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

ID:18195479

大小:6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9-15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_第1页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_第2页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_第3页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_第4页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 汤显祖与《牡丹亭》【教学目标】 1.通过对《牡丹亭·游园》的研读,了解在“理”(封建礼教)与“情”的冲突中,“情为何物,一往而深”的内涵,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至爱。 2.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引发学生欣赏这一文化瑰宝的兴趣。 教学设想 一、由于大多数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不熟悉,缺乏欣赏的兴趣,本单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好奇心。在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何以把中国昆曲列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之后,最好就直接播放昆曲《游园惊梦》或白先勇策划、苏州昆曲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惊梦》。也可以请一两位懂行的人与学生座谈,说说昆曲何以让他们着迷。 二

2、、在引导学生了解该剧的人文内涵时,可以把该剧同《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两者都是言“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展开的是“情”与“仇”(家族)的冲突;而《牡丹亭》则是“情”与“理”的冲突。这个“理”是封建旧礼教之“理”。“情”在与“理”的斗争中,突出地表现出了超越生死的顽强和坚韧。 三、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随时介绍一些中国戏曲在程式与行当方面的知识。这一方面,不宜脱离剧作本身做系统介绍,否则学生可能会觉得繁琐而枯燥。最重要的介绍点应该是中国戏曲与中国抒情诗的关系,结合“游园”指出其中的抒情诗成分及其为戏曲增添的动人光彩。课内关于“牡丹亭意象”的论述,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例子加以详尽解剖。 赏

3、析举隅 一、在《牡丹亭》产生的历史环境中了解剧作的意义。汤显祖所生活的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年代。其时,东南半壁自明代中叶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颓。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振兴一时,很快又跌入低谷。都市的出现和经济上的富裕造就了一批“富人”,过度的享乐欲望刺激了消费文化的发展,政治上不得志的文人转向文化创造,戏曲空前繁荣。在这种形势下,占据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越发显示出它“存天理灭人欲”的压抑作用。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崛起,强调对心性及人生意义的探索,肯定个人主体的意义,因而引发了个人欲念与官方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冲突。对汤显祖有很深影响的泰州学派是源于王学而又卓然独

4、立的一个“异端”,其代表人物王艮主张“能否解决百姓日用”为衡量“圣人之学”的标准。他还说,“立本”必先“安身”,而“安身”就是吃饱穿暖。李贽比王艮走得更远,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他公然反对三纲五常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出于自私的驱动。泰州学派的兴起,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市民意识,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深受泰州学派影响的汤显祖在他的作品中展示了社会的巨大变迁、理学与勃然兴起的个体意识的冲突,在戏剧舞台上展开了被压抑的个体想像空间,他们的憧憬与挫折,艺术地显现出一种追求个体幸福“九死而不悔”的奋斗精神。 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

5、亭》第三单元汤显祖与《牡丹亭》这种以情抗理的精神,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原欲”的天然合理性来对抗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有某种相似。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初期,原欲以赤裸裸的面貌出现,直到莎士比亚时期,才升华为美的情感。而在以汤显祖为高峰的中国明代戏曲中间,经过文人的精心修饰,肉体享乐已经得到升华,带上了一种超越肉体、超越功利的哲理色彩。正如汤显祖在谈到《牡丹亭》时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事所可进。自非通人,恒

6、以理相隔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二、领会中国戏曲的抒情性特征。我们在观赏中国戏曲的时候,常常感到它同西方戏剧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慢”。西方戏剧从古希腊时候起,就有严格的时间限定。当时,要求一个下午要演出三部戏剧,每一部的时间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后来,虽然有所延长,一般也不会超过三小时。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戏剧需要完成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的全过程,因此,就有了“紧张性”。“紧张性”构成了西方戏剧的特点之一。中国的戏曲是市井生活的产物,起初只是一些抒情诗词的唱段,而后逐渐发展成故事的片断,尔后,由于文人的介入,故事越加完整,抒情段落越加精致。在这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7、中,抒情段落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戏剧的总体布局、故事的起伏跌宕显得不那么重要。为某些精彩的抒情唱段而牺牲剧情的紧张性,是中国戏曲中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在欣赏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时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西方戏剧的欣赏中,我们要着重它的总体布局、情节和人物性格冲突;而在欣赏中国戏曲时,应该更重视细部的精微赏析,特别是一些经典唱段,它们是中国戏曲的精华之所在。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中戏剧性比较强的一出戏。它有“爱得死去”“爱得活来”和“爱的完成”三部分,勾勒出这部戏的大起大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