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要点及易错易误点(教)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要点及易错易误点(教)

ID:18394362

大小:12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1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要点及易错易误点(教)_第1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要点及易错易误点(教)_第2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要点及易错易误点(教)_第3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要点及易错易误点(教)_第4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要点及易错易误点(教)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知识要点及易错易误点(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外: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②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

2、军事上的胜利;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二、“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经验教训: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直协调发展;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2)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3)结果:失败2、戈尔巴乔夫改革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

5、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②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④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易错点1、 社会主义阵营中没有南斯拉夫。beconsistentwithinthesamedisk.Alternateunifiedcorerequirementsplacedontheterminalstripterminals,onlineidentityandensurethecoppercore

6、isnotexposed.6.4.6enclosurewithinthesametothecablecoreprovidesbindingintoacircle,harnesstiespacingisgenerally100mm;branchofficesshallbebindingonbothends,eachcore2、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3、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

7、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易混点1、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向社

8、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典例]易错点1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区别不清【典例】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