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doc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doc

ID:18549376

大小:6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9-18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doc_第1页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doc_第2页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doc_第3页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doc_第4页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台湾青春电影中的酷儿性丁方舟[作者简介]丁方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电影研究、新媒体研究、政治传播、国际传播。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新世纪以来,融入同志元素的台湾青春电影以平均一年一部的速度涌现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类型片,引领当时萎靡的台湾电影产业走出市场困境。不同于过往的同志电影,这些电影更致力于呈现性别认同、性倾向及性表达的多元流动,即本文所要探讨的酷儿性。在对电影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被酷儿化的受众也产生了一种酷儿性愉悦,倾向于从酷儿性立场来对文本达成

2、酷儿性解读。本文旨在从社会历史语境、文本呈现及受众解读三个层面分析这些电影,探寻由社会、文本和受众共同建构的酷儿性意义,并以此透视台湾社会向多元开放图景转向的历史性酷儿瞬间。[关键词]台湾青春电影;酷儿;酷儿理论;酷儿性;QueernessinTaiwanYouthFilmDingFangzhou(CollegeofMediaandInternationalCul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Abstract:Fromthenewcentury,TaiwanYouth

3、Filmwithgayelementsemergedataspeedofoneperyear.Asatypologicalfilm,TaiwanYouthFilmopenedupgreatmarketopportunitiesforTaiwanFilmIndustry.Thesefilmscommittedtorepresentthediversityandmobilityofgenderidentity,sexualorientationandsexualexpression,whichiscalledqueernessin

4、thisarticle.Duringthereadingprocessofthesefilms,akindofqueernesspleasurehademergedamongqueeredaudience.Theytendedtoreadthesefilmsfromaqueernesspositionandreachaqueernessreading.Thisresearchinvestigatesthesocio-historicalcontext,textrepresentationandtextreadingofthes

5、efilms.Fromthispointofview,thisresearchexploresthequeernessmeaningconstructedbysociety,textandaudience,andprovidesinsightintothequeernessmomentwithinwhichTaiwansocietyturneditsdirectionintoamorediverseandopenone.Keywords:TaiwanYouthFilm;Queer;QueerTheory;Queerness新世

6、纪以来,台湾电影市场涌现出一批青春电影:2002年的《蓝色大门》,2004年的《十七岁的天空》,2006年的《盛夏光年》,2007年的《刺青》,2008年的《花吃了那女孩》、《漂浪青春》、《渺渺》等。这些电影由青春偶像演员担纲,致力营造清新文艺的氛围,在综合运用商业性元素和艺术性元素的基础上,取得了可喜的票房成绩。同志元素的加入是这批台湾青春电影的另一个共同特征,但这些电影在文本呈现方面与以往的台湾同志电影大有不同,更致力于表现性别认同、性向及性表达的多元流动状态,即本文所要探讨的酷儿性。由于将受众定位于更广泛的大众市场,这类

7、电影的受众既包括传统的同志受众,也加入了更多的异性恋受众。区别于以上两种受众,这些电影文本还创造了一种酷儿化的受众,他们在观影中产生了一种跨界的酷儿性愉悦,倾向于采用非“常态”的酷儿性立场,对电影文本达成酷儿性解读。对当时内忧外困的台湾电影产业来说,台湾青春电影这一类型片的出现,成功带动了台湾电影产业的整体转型,为2008年以后台湾电影又一轮更为强劲的市场转型与复苏奠定了基础,体现出市场、社会、流行文化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张力。市场对这类电影的追捧,不仅增强了台湾社会整体对同志文化和酷儿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也减弱了同志社群中本已固化

8、的排外倾向,同时还展现出台湾社会对于多元流动爱情观的诉求。本文旨在以酷儿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从历史语境、文本呈现以及受众解读三个层面解析台湾青春电影如何在文本上呈现出酷儿性,受众如何从酷儿性立场对文本进行解读,进而成为酷儿化的受众,以此透视多元开放的台湾社会图景。本文主要采用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