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案

淤胆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案

ID:18824032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9-22

淤胆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案_第1页
淤胆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案_第2页
淤胆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案_第3页
淤胆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案_第4页
淤胆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淤胆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淤胆型肝炎诊断、治疗方案临床上,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淤胆型肝炎。由于肝细胞受到炎症的侵害,胆红素摄取、转运、结合及排泄均受到影响,所以淤胆是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损伤、功能失常的一种临床表现。淤胆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巩膜、皮肤深度黄染,皮肤疡痒,血清胆汁酸、胆红素增高,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酸转肤酶(AL)升高,但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显著下降,乏力和消化道症状相对较轻。第一、淤胆的病理基础《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论述说:“淤胆:肝细胞性和阻塞性黄疸肝组织中都可出现胆色素,毛细胆管扩张,出现胆栓;肝细胞和Kupff

2、er细胞内出现胆色素颗粒。细胞内胆色素不易与脂褐素区别。”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中均存在毛细胆管和胆小管扩张,暴发性乙型肝炎“汇管区周边环绕淤胆的胆小管,新生胆小管……”,超微病理显示“在淤胆时有胞浆膜改变,微绒毛肿大、畸形、减少,桥粒也减少”。淤胆型肝炎时有肝小叶中心区坏死,同时肝细胞内支架微管破坏,肝细胞生物代谢异常。有硬化结节时,胆小管可能有挤压扭曲。第二、淤胆型肝炎的鉴别和诊断发现黄疸首先应区别: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黄疸,溶血性黄疸。临床上以前两类较常见,两者一般来说是容易鉴别,肝细胞性黄

3、疸伴有轻重不等的肝细胞衰竭的症状与体征,如异常乏力,食欲减退、蜘蛛痣、肝掌及肝功能损害的生化改变等,总胆红素(TBlL)一般在200umol/l以下,少数肝细胞衰竭的患者TBIL可在200umol/l以上。先天性黄疸是遗传性生理障碍的一类疾病,大多为新生儿或少儿。溶血性黄疽是指大量红细胞在体内破坏产生胆红素突然增加,超出肝细胞清除代谢胆红素的速度,其特点为:化验提未结合型胆红素(间接胆红素IBIL)显著增加;常见于血型不合输血、毒蛇咬伤、药物毒副作用、骨髓无效造血、肺梗死等。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主要特点是:患者巩膜深黄色,皮肤瘙

4、痒,小便如浓茶色,大便色浅甚至如白陶土色;急性者有肝肿大,慢性者兼有脾肿大。胆汁淤积的患者总胆红素(TBIL)一般>200umol/l,但在症状缓解的患者可在100umol/l左右,胆汁淤积时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索DBIL)升高幅度大,可超过TBIL的50%以上;血浆胆固醇含量升高,主要是游离胆固醇上升,大部分病例血浆胆固醇常超过7.76mmol/L。胆汁淤积时可见ALP值大于正常2.5倍以上,而ALT常轻度升高。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淤胆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药物性肝炎和病毒性淤胆型肝

5、炎。胆汁淤积时还必须鉴别由肝内或肝外胆道阻塞引起的黄疸,这种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如胆管结石、壶腹部周围肿瘤。总胆管结石时可有右上腹绞痛,壶腹部周围肿瘤常有上腹部隐痛或后背痛,可在上腹部扪及肿块,B超检查常可提供较确切的诊断依据。淤胆型肝炎肝内胆淤巩膜常见金黄色;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外胆汁淤积巩膜黄绿色。一般说阻塞性黄疸时乏力、腹胀不明显,而急性病毒性肝炎淤胆型者ALT较大幅度升高,早期腹胀、乏力、食少较明显,这种肝细胞性黄疸实际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内胆汁淤积,可见一过性大便色浅甚至如白陶土色。慢性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症状相对

6、较轻,临床不多见。重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下降,高度乏力是其特征。各种黄疸病情极期者可高达600umol/L以上,大多数患者难以恢复。肝外胆汁淤积和胆管阻塞性黄疸部分病例适于手术治疗,而肝细胞性黄疸和肝内胆汁淤积则采取内科治疗。本节主要讨论肝内胆汁淤积型肝炎的治疗。第三、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淤胆型肝炎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临床上要分析淤胆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以胆汁淤积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特点,适当选用本文介绍的退黄药物,参照各类肝炎施治方案综合治疗。参见

7、图9。常用的退黄方法分六类。(1)代谢促进剂门冬氨酸钾镁:是门冬氨酸钾盐和镁盐的混合制剂。门冬氨酸与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作为钾、镁离子的载体,可提高细胞内钾镁离子的浓度;门冬氨酸参与和促进三羧酸循环和乌苷酸循环,对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一定作用。用于急慢性肝炎、低钾血症,对黄疸型急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有治疗作用。成人每次10-20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内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慢性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苯巴比妥:是长效的镇静催眠剂,因为是肝酶诱导剂,在肝脏病时可用于退黄。作用机制:①诱导脲嘧啶二磷酸葡萄糖醛

8、酸转移酶,促使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加速其从肠道和尿中排泄。②诱导肝内Y蛋白,促进胆红素运转。③诱导毛细胆管膜上的Na离子-K离子-ATP酶活性,使胆汁分泌增加,诱导胆固醇降解酶,促使胆固醇分解成胆酸排出体外,从而增加胆汁和胆酸的生成。主要治疗肝内胆汁淤积,对肝脏有轻微损害,较重肝功能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