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

ID:18967492

大小:258.0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8-09-26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_第1页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_第2页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_第3页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_第4页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课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7p)》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罗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一、易致DIC的基础疾病主要有:1、严重感染:发生率31-43%。常见的有:重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2、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4-34%。常见者为急性白血病(特别是M3型)、淋巴瘤、胰腺癌、前列腺癌、绒癌等。3、病理产科:发生率4-12%。常见于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

2、滞留、胎盘早期剥离。4、手术创伤:发生率1-5%。多见于大面积烧伤、肢体挤压综合症、胆道手术、器官移植、颅脑手术、麻醉意外等。5、医源性疾病:发生率4-8%。与如药物(抗肿瘤药、激素、某些生物酶制剂)、手术、放化疗等有关。6、全身各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巨大血管瘤,血管内皮瘤等),结缔组织病、肺心病等也是易致DIC的常见基础病。许多因素有诱发或加重DIC的作用如单核—巨噬细胞功能低下、纤溶系统活性降低、高凝状态、缺氧、酸中毒、休克等。二、DIC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如下某个或几个环节导致DIC。1、组织损伤,组织因子(

3、TF)释放入血, 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2、血管内皮损伤,FⅫ激活及释放TF,启动 外源或内源性凝血途径。3、血小板活化,多部位促进凝血反应。4、纤溶酶激活,致凝血-纤溶进一步失调。三、DIC的发病机制1、2、3启动并增强凝血功能,使体内形成广泛性血栓,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使血液从高凝状态进入消耗性低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本质上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纤溶功能亢进在溶解已形成血栓的同时,纤溶酶还降解多种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进一步降低,诱发或加重出血。一、微血栓形成 二、凝血功能异常 三、微循环障碍病理及病理生理初发性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

4、发性纤溶亢进期临床表现DIC分型1急性型:起病急,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病,以休克和出血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明显异常,,病情迅速恶化,死亡率高。2慢性型:病程长,持续数周,临床表现轻微,以微血栓形成而至脏器功能不全为主,实验室检查轻微异常,易漏诊,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急性型。临床表现因原发病,DIC类型,分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一)多发性出血倾向发生率84-95%。 (二)休克或微循环衰竭发生率30%-80%。 (三)微血管栓塞,微血管栓塞分布广泛,发 发生率40%-70%。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发生率25%。 (五)基础疾病的症

5、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1、反映血小板消耗血小板计数2、反映凝血因子减少PT、APTT(急性期延长,高凝期缩短)。Fg(高凝期增高、低凝期和纤溶期减少)。FⅤ、FⅧ降低(肝病并DIC)。3、主要反映凝血酶激活的指标a、凝血酶原片段1+2(F1+2)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c、纤维蛋白肽A(FPA)d、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e、抗凝血酶Ⅲ(AT-Ⅲ)4、主要反映纤溶酶激活的指标FDP和D二聚体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纤溶酶纤溶酶凝血酶FMFⅩⅢa交链ID=聚体FDPFDP5、血管内皮系统 血栓调节蛋白(TM)为独立的血管

6、内皮损伤的标记物,DIC时TM明显增高。一、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2、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 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 皮肤、皮下、粘膜栓塞性坏死及早期 出现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抗凝治疗有效。(二)实验室检查指标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1、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但肝病、白血病则要求血小板<50×109/L)。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但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g/L

7、,肝病<1.0g/L)或>4g/L。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时FDP>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4、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肝病时延长5秒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疑难病例应有下列一项以上异常:①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②AT含量、活性及VWF水平降低(不适用于肝病);③血浆FⅧ:C活性<50%(肝病必备);④血浆TAT浓度升高或F1+2水平升高;⑤血浆纤溶酶与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浓度升高;⑥血(尿)FPA水平增高。二、鉴别诊断1、重症肝炎项目DIC重症肝

8、炎微循环衰竭早、多见晚、少见 黄疸轻、少见重、极常见 肾功能损伤早、多见晚、少见 红细胞破坏多见(50%-90%罕见FⅧ:C降低正常 血小板活化及代谢产物增加多数正常FPA明显增加正常或轻度增加D-dimer增加正常或轻度增加DIC与重症肝炎的主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