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

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

ID:19182425

大小:22.7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9-29

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作者:伍永富,秦少容,刘世琪【摘要】对紫苏叶油的资源、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四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紫苏叶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探讨。【关键词】紫苏叶油;资源;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药效Abstract:ThispaperreviewedthefourachievementsonresourcesofvolatileoilinPerillafrutescens,withdrewthecraft,thechemicalcompositionandthepharmacologydrugefficacy.TheresearchtendencyofvolatileoilinPer

2、illafrutescensisalsoprospected.Keywords:VolatileoilinPerillafrutescens;Resource;Withdrewthecraft;Chemicalcomposition;Pharmacologyanddrugefficacy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叶。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紫苏叶油为紫苏叶经提取后的挥发性油状液体,是紫苏叶的主要活性成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香料和防腐剂等行业。  紫苏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为了开发

3、和利用我国丰富的紫苏资源,前人已对紫苏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综述紫苏叶油方面的研究,拟从紫苏叶油资源、紫苏叶油提取工艺、紫苏叶油化学成分、紫苏叶油药理药效四方面作总结,探讨紫苏叶油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1紫苏叶油资源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及中国的中南部地区,现主要分布于印度、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美国、加拿大近两年来也出现商业性栽培。在国内,紫苏分布甚广,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山东、四川、湖北、浙江和安徽等省,现在栽培品种较多。据《中国植物志》记载[1],紫苏属植物有1种3变种。日本学者根据挥发油化学成分将紫苏属植物分为PA,PK,EK,PL,PP,C6种

4、类型,其主要成分分别为紫苏醛、紫苏酮、香薰酮、紫苏烯、类苯丙醇、反柠檬醛[2]。紫苏叶油来源于紫苏属植物皱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Thunb)Hand.-Mazz.,尖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Thunb)Kudo.等的叶提取的挥发油,皱紫苏又名:赤苏、紫苏、红紫苏;尖紫苏又名:野生紫苏。其商品名有紫苏叶油、红紫苏叶油等,全国各地有数十家生产厂家提取紫苏叶油。  和等[3]为了搞清紫苏中挥发油成分化学变化的遗传基础,对紫苏叶油成分进行了基因调控研究。有学者[4]作了紫苏叶油含量的研究,对中国和日本各地的33份紫苏叶药材芳香油

5、含量进行研究。根据植物形态将其分为大叶紫苏、皱紫苏、紫苏、大叶皱白苏、皱白苏和野生品种紫苏6类。结果表明,紫苏芳香油的合成和分泌是由两类腺毛完成的,其中以盾状腺毛为主。紫苏芳香油的含量在%~%之间,芳香性差异大,不同形态紫苏芳香油含量规律性小,同形态的紫苏气味呈现多样性。通过比较,得出目前栽培的大叶紫苏和大叶皱白苏有较好的香气较高的含量。  我们对重庆武陵山地区紫苏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不同时期紫苏叶油的含量:初现蕾时为%,初开花时为%,全开花时为%。  2提取工艺  紫苏叶油是一类具特异性香气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目前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但也有人[5]同时用蒸馏萃取法提取紫苏叶的挥发性成分,并

6、用GC/MS联用仪分离鉴定出44种化合物。曾虹燕等[6]首次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的压力、温度、流量、时间等条件对萃取紫苏叶挥发油的影响,其结果为压力20MPa,温度45℃,CO2流量为30kg/h,时间为100min,挥发油萃取率为%。而水蒸气蒸馏萃取率一般为%,超临界CO2萃取的收率高,萃取时间短。日本Tsukuba大学学者MorinakaYoichi等[7]报道用吸附柱来浓缩紫苏鲜叶的挥发性成分,然后作GC分析。  3化学成分  关于紫苏叶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国际上有日本、前苏联、美国及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均进行深入的探讨,国内也有部分研究工作报道,均指出紫苏叶油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紫苏醛,还有少

7、量的柠檬烯及α-蒎烯等。  于占洋[8]用GC-MS联用仪对我国产的紫苏叶精油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紫苏叶中不含紫苏醛,而紫苏酮含量却较高。赵淑平等[9]认为白苏不含紫苏醛,而含紫苏酮。吴周和等[10]对收集于湖北省中药材公司的紫苏叶精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精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甲基紫苏酮,未测出紫苏醛及醛基化合物。  日本学者MorinakaYoichi等[7]对36个紫苏鲜叶样品进行研究,共产生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