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发展

试论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发展

ID:19329618

大小:18.1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1

上传者:U-5649
试论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发展_第1页
试论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发展_第2页
试论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发展_第3页
试论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发展_第4页
试论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试论甘肃艺术设计教育及艺术设计发展  近期,笔者通过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老教授陡剑岷先生的回忆录以及对甘肃省工艺美术师、原兰州第一毛纺厂工艺美术设计师卢世汉先生的采访,发现甘肃的艺术设计以及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比较早。  一、甘肃艺术设计教育的源头——西北师范学院手工劳作科时代   西北师范学院的前身为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师范大学等一些院校西迁,成立西北联大,先在西安,后在城固,日本人打到老河口,陕南也岌岌可危,师范学院又于1941年迁到甘肃兰州十里店。抗战胜利后,一部分师资迁回北京,剩下的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今天的西北师范大学。在1941年北平师范大学西迁兰州之前,甘肃地区的教育发展程度还不是很高,至于设计领域,在此之前的历史尚无法考证。只是当时的国立西北师范学校开设美术教育课程,该校是在抗战期间中国政府为收容从沦陷区逃亡到大后方的学生建立的10所师范、10所中学之一,最初校址设在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后因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搬迁到临夏县东郊的尕庙台。该校的老师大部分来源于沦陷区的中学,有些甚至是大学的老师,他们不愿做亡国奴而逃亡到大后方,但是大后方没有几所大学,就只好就职于中等学校。这些老师见多识广,学识渊博,充满爱国热情,忧国忧民。该校美术科有位老师叫潘国彦,毕业于北平美专,他专业水平高,多才多艺。当时,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素描、水彩画、雕塑和石膏像的翻制。  中国当时的教育制度大多数是仿照英美的教育体系,西北师范学院也不例外。中学有美术课和劳作课,师范学院就是培养中学师资的。因此设有劳作科,以培养中学美术和劳作课的老师。在此,笔者结合陡老先生的回忆录对西北师范学院劳作科作一简述。劳作科教育的主要功绩有以下两个方面:  关于木工、金工和机械方面的学习   劳作科第一年学习木工,了解木工理论。除此之外,学习制图学、计算下料、材料力学、设计和制造。当时的木工老师是孙培先生。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基本掌握木工工具、木工常规的前提下,进入木工课的主要阶段,主要学习木材的处理、力学、制图设计。当时讲授《劳作教育》理论课的是李化方先生。这些实践性教学使得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将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很自然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劳作科第二年学习金工,以锻工为核心,学习锻造、加钢、淬火、锉磨、钻孔等技术。同时,学习制模、翻砂和铸造,也学习线金工和板金工,掌握编织、焊接、铆接等技术,学习内容庞杂,学习难度也比较大。当时的金工技师傅三台先生是山丹培黎技校路易·艾黎的学生,他技术娴熟,为人热情。劳作科科主任果沈初先生和艾黎是好朋友,劳作科的许多设备,如机床以及所用的紫铜线都是通过艾黎买的,当时的国内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劳作科的教学、实习活动和艾黎的培黎技校合作很好,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劳作科第三年学习机械学,主要任务是了解一些工作母机,如车床、刨床、钻床、铣床、磨床等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当时的机械学教授为果沈初先生。在当时的劳作科金工厂就有这些车床。以现在的眼光回过头去看这些设备,就会觉得非常落后,根本不可能同现在的数控机床相提并论,但在当时这些机床都是所有工厂的工作母机,工人们依靠它们制造各种各样的交通、生产和生活工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  学生设计教育观的形成  美术教育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画徒手草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纯艺术人才,这只是劳作科教育的一小部分任务,培养所有学生成为手脑并用的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才是主要目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学没有劳作课而师范学院设劳作科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体现,遂予以撤销。科主任果沈初先生到北京中央直属的一家设计院当了高级工程师。木工老师孙培先生调到北京,技工傅三台先生到兰州一家工厂当了厂长。劳作科改为艺术系,调吕斯百先生来当系主任。然而就在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陡老先生两次去美国,对美国艺术教育进行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现在美国的大、中学美术课程设置,不但有绘画还有雕塑、陶瓷、木工、金工、机械和编织,学生在很大的画室和车间学习。时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实际上它们的课程设置相当于1949年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劳作科的课程。  二、甘肃艺术设计的传承——兰州一毛厂的建立以及甘肃工艺美术协会的成立  0世纪五六十年代,甘肃省建立了一批轻工企业,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兰州一毛厂,该厂地处西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西北地区牧业比较发达,羊毛、羊绒产量大,为毛毯纺织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在六七十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兰州一毛厂的产品大量出口,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对于当地以及国家贡献有目共睹。在此,笔者依据卢世汉先生的采访录,对该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状况作以概述。   1963年,由于兰州艺术学院的撤销,卢先生被调到兰州一毛厂,当时所属甘肃省轻工厅。1951年,全国院系开始调整,目的在于把民国时期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中央人民政府开始仿照苏联模式,于1952年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将中国一举纳入苏联模式教育体系。伴随着政权更迭而进行的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3/4的高校,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西北师范学院也不例外。师院的美术、音乐系撤出,兰州大学的文学系撤出,从甘肃省话剧院抽调专家组建戏剧系、舞蹈系。在此基础上成立兰州艺术学院,常书鸿先生任院长。后来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物力、财力极为短缺,难以维持这些院校的正常运转,遂于1963年撤销,常书鸿先生调回敦煌研究所。那时,有关设计方面的人才很缺乏。卢老先生在刚去兰州第一毛纺厂时,工作条件非常简陋,设施也很不齐全,办公设备仅有一间办公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绘图工具就只有一把直尺、一副三角板、一把圆规。先生从1963年上任工作到1993年退休整整30年。当时,由于技术条件的局限,工作量大,耗时费力。那时出口的商品是运送到国际市场上的政治炮弹,随着产品一步步走向市场,产品的图案设计新颖,既有民族特征,又符合外商的审美要求,产品深受青睐,可谓贡献卓著。尽管当时的大环境不如人意,在文攻武斗、打倒一切的红色年代里,许多优秀的东西被当作资产阶级制度的产物而扔进了垃圾箱。可是我们的前辈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仍然辛勤耕耘,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推动着甘肃省艺术设计事业继续向前发展,这种任劳任怨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目前而言,甘肃省工艺美术以及设计界队伍阵容可观。在解放初期,并无这个组织,只有一些流浪艺人、地方上的手艺人,他们刻葫芦、捏泥人。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成立甘肃工艺美术协会,同时各地区、各县也有了美术设计工作室,各县也有地毯、丝毯生产企业。该协会以甘肃美术工厂为依托,设计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雕塑的发展颇有名气,如何鄂、罗岱奎等,都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尽管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给别人留下落后的印象,可是翻阅资料稍作分析就会发现,事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跟其他地区相比,甘肃的设计教育起步并不晚,从某种程度上讲,还是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面,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才导致一步步落后,逐渐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不应有妄自菲薄的心理,更不应有随便跟风和崇洋媚外之心理,而应看清现状,正视自己的位置,积极研究,努力上进,为甘肃省的艺术设计教育向前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