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课件百病始生

中医课件百病始生

ID:19462589

大小:1.20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0-02

中医课件百病始生_第1页
中医课件百病始生_第2页
中医课件百病始生_第3页
中医课件百病始生_第4页
中医课件百病始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课件百病始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百 病 始 生1、三部之气外感风雨-----伤上部清湿-----伤下部内伤七情伤脏伤于外起于阳伤中伤内起于阴一、病因和发病部位的关系2、内经的发病学观点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2、内经发病学观点①不得虚邪不发病。突出外因。②逢虚邪未必发病。正气存内,抗邪于外。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发病时,正虚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前提。反映了《内经》以内因为主的发病学观点,同时又不忽视外因。二、外邪致病传变的规律经脉络脉输脉皮毛伏冲脉肠胃募原(积)虚邪启示:由外向内,逐步深入传变。小结:1、早期治疗:邪由外向内,逐步深入的传变规律。

2、每个时期各有特点,提示要早期治疗。2、“邪气淫泆,不可胜论”:外感疾病传变有早中晚不同时期。至晚期则“邪气淫泆,不可胜论。”三、积的症状四、积的病因病机病机总纲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外邪入侵+阴阳气血的逆乱积分析寒起于足循脉上犯肠胃肠外汁沫聚结用力过度暴饮多食起居不节血溢肠外与汁沫相搏并合凝聚外中于寒内伤忧怒六输不通阳气不行血凝津聚积血脉凝涩伤络寒随气逆日久[小结·积证的生成]外寒侵袭饮食不节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内伤忧怒阴阳气血逆乱寒凝气滞、血瘀、津停积聚不散积日久思考:如何治疗积证?后世具体运用A、外邪侵入-------攻毒祛邪B、气滞-------破气散结D、津液凝涩-------软坚

3、散结化痰C、血瘀------活血化瘀本草类:草河车、半支莲、半边莲、蛇莓、蛇六谷、蛇舌草;动物类:守宫、斑蝥、露蜂房;矿物类:卤砂、砒霜。A、外邪侵入攻毒祛邪槟榔、青皮、黄药子、枳实、枳壳。B、气滞破气散结本草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动物类:地鳖虫(虻虫)、水蛭。C、血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穿山甲、皂角刺、夏枯草、山慈姑;化痰散结:胆南星、生半夏、木鳖、木馒头、海藻、昆布等。D、津液凝涩软坚散结化痰五、内伤发病与诊治原则内伤发病直接损伤五脏治疗原则:虚实补泻,无逆天时(1).孙络之积部位:肠间孙络症状:肿块可上下移动——络脉松弛,不能约束腹胀满,腹痛——寒性凝滞而主

4、收引,气滞不行肠鸣——水气往来冲激(2)阳明之积部位:阳明经症状:积在脐旁,饱则大,饥则小。(3).缓筋之积部位:缓筋症状:积形同阳明,饱则痛,饥则安。(4).募原之积部位:肠胃之募原症状:痛连缓筋,饱则安,饥则痛(5).伏冲之积部位:伏冲脉症状:触之搏动应手,放手自觉有热气下流于阴股。(6).膂筋之积部位:膂筋症状: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膂筋附于脊背,饥则肠胃空而积现,饱则肠胃充,而积隐伏其后,故不见。(7)输脉之积部位:输脉症状:皮毛干涩,孔窍不通。三、积证的症状①胃肠道,与饮食关系密切孙络阳明之经缓筋膂筋越来越深②肠外,募原之间,更加隐蔽腹部积块1、症状启发:如何鉴别肿块

5、积的鉴别部位固定与否;活动度的大小;是否有搏动感;与进食的关系;是否有水液波动;其它兼见症状.相关文献: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难经五十五难》见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