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机械与人(上)》

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机械与人(上)》

ID:19465168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9-27

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机械与人(上)》_第1页
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机械与人(上)》_第2页
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机械与人(上)》_第3页
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机械与人(上)》_第4页
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机械与人(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机械与人(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机械与人(上)》  2011中考物理复习专题《机械与人(上)》  一:知识点梳理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某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的。  ②有些情况下,可根据杠杆的实际转动情况,来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等。  2、杠杆的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

2、,所以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3、力臂的方法:  ⑴找到杠杆的支点O;  ⑵画出力的作用线(虚线);  ⑶画力臂:过支点作出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虚线)  ⑷标出力臂(用大括号,注明是动力臂还是阻力臂)。  4、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2)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3、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3)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或:F1/F2=l2/l1  说明: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

4、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5、杠杆的分类及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叫做省力杠杆。  特点:能省力但是费距离。  应用: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等。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叫做费力杠杆。  特点:费力但是生距离。  应用: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等。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叫做等臂杠杆。  特点:不省力不费力  应用:天平,定滑轮等。  说明:具体使用杠杆时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

5、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二、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相当于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说明: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h(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6、  说明: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s=2h  若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2(G物+G动);s=2h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G;s=nh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G物+G动);s=nh  说明: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二:重点

7、、难点突破  1、杠杆:  例1、如图所示,用力F拉杠杆的A点使它处在平衡状态。图中F1、F2、F3、F4表示力F的四种不同方向,其中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拉力为()  A.F¬1B.F2C.F3D.F4  &  中考物理中考物理机械中考物理机械20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