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新课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把握历史新课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ID:19655229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04

把握历史新课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_第1页
把握历史新课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_第2页
把握历史新课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_第3页
把握历史新课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_第4页
把握历史新课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握历史新课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握历史新课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摘要:历史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历史课程标准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突出了人文教育的主题。本文主张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指导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育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与历史教育的关系  (一)人文及人文素养。  人文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它以人为中心,反对封建神学统治下对“人性”的扼杀,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积极追求“人”的幸福、自由和快乐,涵括人的个性、自由、价值、尊严、

2、意志、道德、情趣、人格、态度、权利、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但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开始陶醉于自然科学带来的成就,却忽视了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尤其是20世纪以来,战争不断、核武器威胁、恐怖主义、环境恶化、人际关系冷漠,加剧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失衡,促使人们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新的理性思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成就卓越,但国民的人文素质没有同步进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人文精神的弘扬显得十分必要。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文方面的素质和修养,亦称人文

3、素质。现在学术界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于两个层次。一是指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基础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依靠这些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思考。此处的第二层次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性的东西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层次上其价值才能够得以复活。  (二)人文素养与历史教育的关系。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培根说:“历史给人类以智慧。”历史知识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理

4、智感、审美感、公民观、民主法制观、主体观、竞争合作观、科技观、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历史学科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世界,给人一种道德判断、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内在精神、一种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它教育人们怎样做人做事,怎样面对人生与社会,等等。  历史教育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历史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渠道,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灵魂。  二、历史课程标准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关注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第一,“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

5、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新课程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能力”列为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承认学习过程对人的价值,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第二,“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强调人的主体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

6、门基础课程”。  (二)创建富有人文关怀的历史课程文化。  在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追求科学真理和追求生活意义是统一的。新课程改革,实质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统一起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张理性和人文的整合,建立新的历史教育生态。  所以,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中,关注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

7、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使学生重新成为教育生活的主体,将理性与人性完善结合。  三、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充分挖掘人文素养教育因子,优化教学内容,展示人文光辉。  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国情,使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贡献的责任感;

8、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的曲折过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有利于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对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养成积极参与改革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如,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时,我们做了这样的安排:首先,通过列表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技术新成果,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