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ID:19732815

大小:286.00 KB

页数:98页

时间:2018-10-05

上传者:U-10243
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_第1页
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_第2页
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_第3页
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_第4页
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刘弼臣教授“调肺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徐荣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 一、刘弼臣教授简介:刘弼臣教授,已年过八旬。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兼学术顾问,是国家教委确定的全国九位中医终身教授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兼任中华中医药儿科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终身名誉理事长;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鉴真医院名誉院长;山西中医学院名誉院长。 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确定为全国首批继承工作的500位名老中医之一。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北京巿人大代表。 刘弼臣教授中医理论造诣颇深,是全国中医儿科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儿科名家,从事中医事业已65个春秋,具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我国现代中医儿科事业奠基人之一。 在儿科领域中,近百年来,在20世纪50年代,前上海奚晓岚以寒凉派而著称,徐小圃以温热派而闻名。解放以后,南京姜育仁是以运脾派而享誉中外,刘弼臣教授是以调肺为擅长,成为近代中医儿科临床中的四大学派之一“调肺派”的创始人。 二、刘弼臣教授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简介1.少阳学说“少阳学说”源于《内经》的“阴阳学说”。 《素问·阴阳离和论》云:“厥阴之表曰少阳,少阳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和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阳也,少阳也。“王冰明确地注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 1.1少阳主春明代,万全首先提出小儿体禀少阳之说。如《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云:“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术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 1.2.“少阳”主肝“少阳学说”在脏象征着肝,亦小儿主生长发育。《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曰:“云肝常有余,……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 1.3.“少阳”主心“少阳学说”亦主心,心主“少火”,亦主小儿生长发育。心者,象征着南方,象征着夏天,主君火。为阳中之阳,君火实为少火,少火生气。故亦称为“心常有余”。 1.4.“少阳”主肾“少阳学说”亦主肾,《灵枢•本輸篇》云:“少阳属肾”。而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为先天之本,而小儿的生长之机皆源于肾,是小儿生长发育之根本所在。故又有“少阳主骨”之说。 1.5.小儿“阳气”偏盛“少阳学说”通过突出“少阳”主春、“少阳”主肝、“少阳”主心、“少阳”主肾。强调小儿阳偏盛,在生理特点上展现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不同于成人的最显著的生理特点特点就是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当中。 1.6.“少阳学说”强调小儿“阳气”稚嫩,“阴”更稚嫩《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阳也,少阳也。”王冰明确地注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素问.阴阳离和论》云:“厥阴之表曰少阳,少阳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1.7.“少阳”是指在小儿“阴阳平衡”中,“阳气”始终占主导地位从表面上看,“少阳学说”只强调了”阳”并未提及于”阴”。但是,根据祖国传统医学阴阳互根,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独阳不存,孤阴不长的阴阳观来看,小儿出生之后就存在着自身的阴阳平衡。 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维系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小儿也是如此。《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小儿自从离开母体,就开始了自身阴阳平衡的过程。 小儿的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是维持小儿健康生长的基础。随着的阳气不断迅速生长,阴气随之生长,既所谓“阳生而阴长”。由于“阳气”的生发,旧的阴阳平衡不断被打破。随着“阴”的补充,又形成新的阴阳平衡。 1.8.“少阳”为枢“少阳学说”理论的核心是“少阳为枢”。“少阳为枢”,枢是机枢、枢纽、枢转之意。太阳为开,阳明为閤,“少阳为枢。少阳之枢机具有阳气枢转、变化、调节的机能。“少阳为枢”在小儿基本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都集中体现在一个“变”字上。 1.8.1.“少阳为枢”体现小儿生理特点上的“变”⑴“少阳为枢”在小儿生理上体现小儿“阴阳平衡”的动态性变化小儿的阴与阳在不断的枢转、变化。小儿的“阴阳平衡”在不断的由旧的“阴阳平衡”枢转、上升为新的“阴阳平衡”。 ⑵“少阳为枢”在小儿生理上体现小儿的“变”小儿不同于成人阶段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变化之中。古代医家认为,由于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其形体、神智都在不断的变易,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谓之“变蒸”。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 民间有小儿:“一月好睡二微笑,三四似识妈妈貌,五六见人欲抚抱,七八常将妈妈叫,九十学语开心窍,一岁能表憎与好,岁半模仿兴趣高,二岁会报屎与尿。”充分体现了小儿生理上的这种规律性“变”。 1.8.2.“少阳为枢”体现 小儿病理特点上的“变”⑴“少阳为枢”充分体现了小儿发病容易的生理特点。 《温病条辨·解儿难》云:“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又云:“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 ⑵“少阳为枢”充分体现了小儿易于发热的病理特点小儿体禀“少阳”,强调小儿阳气偏盛,一但患病,易于从阳化热。临床以热病居多。正如《河间六书》所云”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 ⑶“少阳为枢”充分体现了小儿患病后“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由于“脏腑柔弱”,小儿一旦患病后,变化特别迅速。阎季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原序》中说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对这一特点的高度概括。 ⑷“少阳为枢”充分体现了 小儿的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儿科疾病在病情发展,转归过程中,虽有传变迅速,病情易于恶化的一面。但小儿为“少阳之体”,阳气偏盛,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修复能力极强。 1.8.3.“少阳为枢”充分体现了小儿的治法特点小儿由于具有病情变化讯速的临床特点,在临床用药上往往会出现“朝用麻桂,暮用白虎;朝用承气,暮用理中”的现象。 综上所述,“少阳学说”既避免了“纯阳学说”对于小儿阴阳二气稚嫩和不足阐述不清的缺点,也避免了“纯阳学说”之“纯阳”易被误解为“纯阳无阴阴”的不足。而且,“少阳学说”还避免“稚阴稚阳学说”单纯强调小儿肌体嫩弱和不足。对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肌体自身修复能力极强的生理特点强调不够的缺点。 “少阳为枢”是“少阳学说”的核心,用“少阳为枢”的来解释小儿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较之“纯阳”和“稚阴稚阳”更为左右逢源,灵巧自如。因此,“少阳学说”可以概括“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 2.“调肺学派”五脏分证最早见于《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干金要方》均有所发展。钱乙依据《内经》五脏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创立了“五脏证治”的理论体系。 1.从肺论治肺系疾病1.1.泻肺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小儿慢性咳嗽长期不愈,喉中有痰,时轻时重,有的甚至经年累月。刘弼臣教授认为小儿慢性咳嗽虽然有多种因素所致,《内经》云:“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非独肺也。” 刘弼臣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相当多数的患有小儿慢性咳嗽患儿,其咳嗽往往与“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痰”在小儿慢性咳嗽中具有共性的特点。 因此,刘弼臣教授认为痰浊恋肺,肺气不利,宣肃失司,是小儿慢性咳嗽的基本病机。为此,刘弼臣教授采用清肺祛痰法为主,以钱乙的泻白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小儿慢性咳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病例介绍:王某某,女,3岁。1991年6月7日初诊。患儿自1989年入冬以来长期咳嗽;喉中有痰,不会咯出,咳嗽后将痰咽下。咳嗽时轻时重,咳重时则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内含黄白相间之痰块。曾遍服儿科常用的中、西成药,均未见效。饮食尚可,大便略干,小便可。 查体:咽红,扁桃体I度,未见分泌物,舌质红,苔腻微黄,双肺呼吸音粗,偶闻少许痰鸣音,脉弦滑。血象正常。胸透未见异常。证属痰浊恋肺,肺失宣肃则咳嗽不断。治以泻肺止咳,祛痰止嗽。方用泻白散加减:南沙参、桑白皮、地骨皮、前胡、杏仁、苏子、牛蒡子、制大黄各10克,葶苈子3克,芦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剂,7剂。 二诊(1991年6月14日):服上方1周后,咳嗽明显减轻,仅早晚有阵发性咳嗽,喉中痰消,未再呕吐,大便不干。查:咽仍红,心肺(一),舌红苔薄白,脉滑。上方去葶苈子、制大黄,加焦三仙各l0克同煎,继服7剂。 三诊(1991年6月21日):诸症全消,仅在剧烈活动后偶咳数声。继用上方加减服用半月无反复。 1.2.补肺祛痰法治疗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是肺泡毛细血管出血性疾病,以含铁血黄素沉着于肺为特征。西医多采用激素疗法,但易复发,迁延难愈。中医传统治法多采用清热止血法,使咯血症状得到缓解,但根治较困难。 刘弼臣教授认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是指肺气虚,标实是血液沉积于肺。因此关键是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沉积于肺。用补肺阿胶汤加减,益气补肺,清热化痰,活血祛瘀。 既可补气摄血,使血循常道而不溢于肺,从根本上治疗本病;又能清除沉积之瘀血痰浊,使其较快痊愈。急性期以咯血或痰中带血为主,治疗配以凉血止血;缓解期以咽干痰粘难出为主,治应清咽利喉,润肺祛痰;恢复期则以肺脾气虚症状明显,必须健脾益肺,化痰止咳。 病例介绍:韩某,男,9岁。院病案号60460。患儿4年来咳嗽不断,痰中带血,或有血块,或有血丝,或均为血液,痰为褐色,病情时轻时重。曾在当地多家医院诊治,经正规服用激素及多种中药均末效。近l周咳嗽加重,痰中带有血块或血丝,痰呈褐色。于1991年9月21日住院。 查体:满月脸,面色huang白无华,唇舌色淡,舌苔薄白,咽红,扁桃体不大,未见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痰鸣音,脉弦滑。痰液检查:镜下痰中可见少量红细胞及大量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54克/升,白细胞14.1×109/升,中性粒细胞0.48,淋巴细胞0.50。X线胸透:双肺纹理增粗。 证属肺气虚弱,痰血阻络。治宜补盹益气,祛痰止嗽,佐以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方以补肺阿胶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阿胶珠、马兜铃、牛蒡子、当归、赤芍、杏仁、桃仁各10克,红花3克,川贝、炙甘草各5克,白茅根30克,粳米15克(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1年10月15日):咳嗽明显减轻,痰中血块血丝均消失,痰仍为灰褐色,近日咽干音哑。查:咽红少津,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肺部仍可闻少许痰鸣音。 此为溢血已止,瘀血已去,但痰热未清,痰火上犯咽喉。治以清咽利喉,润肺止嗽。守上方加减:阿胶珠、马兜铃、牛蒡子、杏仁、元参、板蓝根、麦冬各10克,生甘草、蝉衣各3克;山豆根、大贝母各5克。 三诊(1991年11月12日):基本不咳,偶咯出数口灰色粘痰,咽干音哑已除,但觉手足心热。查:面色红润,咽(一),心肺(一),舌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弦。此为阴液渐复而痰浊未清。方以补肺阿胶汤合人参五味子汤加减:阿胶10克(烊化),马兜铃、牛蒡子、杏仁、太子参、五味子、麦冬、茯苓、炒白术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1991年11月26日):痰消不咳,惟纳差,时感乏力。查体:面色红润,咽(一),心肺(一),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此为病邪已去,肺脾气虚未复。治宜肺脾双补。方用补肺阿胶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阿胶10克(烊化),牛蒡子、马兜铃、杏仁、太子参、茯苓、炒白术、山药各10克,炙甘草5克,黄芪15克。继服药月余,病情无反复。于1992年1月18日出院。追访一年余未复发。 1.3调肺平肝,化痰平喘治疗小儿哮喘刘老提出,诱发小儿哮喘的因素虽然较多,但主要是感受风邪。这主要是由于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不足,而又寒温不能自调,易感外邪。而风为百病之长,故小儿哮喘以感受风邪为主。 刘老认为小儿哮喘由于风痰内伏,感受风邪。外风引动内伏之风痰作祟所致。刘弼臣教授基于痰涎伏于肺,内风伏于肝,外风始受于肺的病机认识,积多年临床经验,匠心独运,创制治疗小儿哮喘的基本方。 方剂组成:辛荑10g,苍耳子10g,玄参10g,板蓝根10g,山豆根5g,钩藤10g,地龙10g,紫石英15g,秦皮10g。本方具有调肺平肝,温肾降气,化痰平喘的功效。 方中辛荑、苍耳子、玄参、板蓝根、山豆根5味药,最能体现刘老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具有宣肺通窍畅气机,祛邪护肺安内宅的作用。发作期用之宣散外邪,调畅气机;缓解期则能切断病邪入侵的途径,防止外风引动内伏之风痰。 发作期刘老常用基本方加葶苈子5g,苏子10g,莱菔子10g,以泻肺平喘,降气消痰。哮喘发作期经治疗缓解后,针对风痰内伏的内因,关键在于脾失健运,治疗强调脾以健运为补,但并不采用黄芪、党参之类补脾药,主张长期服用基本方加二陈汤(陈皮5g,半夏5g,茯苓10g,甘草3g),以健脾化痰,缓以图功,远期疗效较好。 医案举例:王某某,男,3岁8月。2006年3月3日第一诊。患儿于半年前开始反复发作咳嗽、咯痰并喘促,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察其: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尚可,抱入病房,咽充血,分泌物增多,双肺闻及喘鸣音,扁桃体2度,未见脓性分泌物,心腹(-),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诊断病名:哮喘(痰热壅肺)。 炙孤笋10g乌梅10g银花10g紫苑10g五味子10g苏子10g葶苈子10g黄连3g黄芩10g紫石英10g秦皮10g百部10g枇杷叶10g制军15g,服药7剂,水煎服,日1剂。3月11日复诊: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另外考虑病久伤正气,加川贝等养阴,当归以补气,并治疗中强调脾以健运为补,服后患儿症状消失,食欲可,眠安。 2.从肺论治肺外其他脏腑疾病2.1.从肺论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肌所致。 以胸闷胸痛,体虚乏力,心悸不安,脉律不整等为特征。其病位在心,既往多从心治,使用炙甘草汤等方剂以温通心阳,虽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多有外感症状,或在恢复期由于感受外邪每易复发和加重,致使病情迁延。 刘弼臣教授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小儿正气虚弱,感受外邪所致。外邪无论由口鼻而入,还是由皮毛而入,必内归于肺而出现肺系症状。 肺与心同居上焦,肺主气而心主血,气行则血行,肺气贯于心脉。外邪犯肺后,可迅速由肺袭心而出现胸闷憋气,悸动不安,脉律不整的心脏症状。而慢性阶段由于肺心均被邪犯而更加虚弱。肺虚则卫外不固,易被邪侵;心虚也易受邪犯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刘弼臣教授提出从肺论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两个方面:一为祛邪,一为扶正。早期以祛邪为主,后期以扶正为主。所谓祛邪,即采用疏风解表,清肿化痰,利咽通窍等法驱除外邪,使邪去正安,截断邪气由肺传心的途径,使心不受邪侵。 所谓扶正即以补益肺气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少受或不受邪气的侵害。扶正与祛邪是辩证的统一,通过祛邪清肺以利气血运行,得以养心复脉,这是刘弼臣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观点。 病例介绍:⑴王某,男,1岁。门诊病案号346971。初诊;1987年5月22日。患儿10余日前起咳嗽,发热,胸痛,现来院就诊。经查左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音稍低钝,早搏频繁,每分钟20~30次。心电图:窦性心律,高位室性期前收缩。X线胸片:心影丰满,左侧肺门可见小片状阴影。 诊为:①小儿支气管炎。②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抗炎治疗及服用维生素C后,症状有所缓解。刻下精神稍差,咽部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未见分泌物。心音稍低钝,心率100次/分,早搏5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胸背部少许红色小丘疹。舌质红,苔薄白,指纹浮紫至风关。 证属邪毒袭肺,外发内袭。外发于肌肤则见皮疹,内传于心则脉律不整。治宜清肺透疹,解毒调心。方以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紫丹参、苦参、牛蒡子各10克,竹叶、荆芥各5克,桔梗、生甘草各3克,芦根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87年6月1日):药后疹退,但有低热,盗汗,性急烦躁,纳稍差,大便干。据家长介绍,晚间早搏增加比较明显,可达10~20次/分。查: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分泌物。心音有力,心率114次/分,未闻早搏。 证属表邪已解,里热未清,上熏咽喉。治宜清肺利咽,解毒复脉。方用玄参升麻汤加减:升麻、桔梗、生甘草各3克,玄参、黄芩、锦灯笼、制大黄各10克,紫丹参、苦参各15克。水煎服,每日l剂。 三诊(1987年6月5日八.低热已退,仍烦躁性急,纳差,夜眠不安,盗汗。查:咽稍红,扁桃体不大。心音有力,心率100次/分,早搏l0次/分。 证属余邪未清而气阴已伤。治宜清除余邪,养阴敛汗。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黄芩、黄柏、黄芪、生地,紫丹参、苦参、五味子、浮小麦各l0克,清阿胶10克(烊化),煅龙牡各10克(先煎),炙甘草3克。水煎眼,每日1剂。 服上方两周后盗汗已止,不烦,纳可,早搏基本消失,改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益气养阴,以善其后。1988年2月5日复诊,患儿服上方后诸症悉除,早搏亦未再出现。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均示正常。 ⑵李某某,女,3岁4月,2006年3月24日第一诊。患儿于一月前受凉出现发热,自服西药治疗(药名及剂量不详),无明显缓解,一周后出现咳嗽伴见心慌。查其: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好、呼吸规则、咽充血,心率100次/分,偶有早搏,两肺可闻及痰鸣音,腹平软,肝脾未及。治疗以清肺解毒调心。 处方:炙孤笋10g贯众10g前胡10g杏仁10g桔梗5g芦根30g竹叶10g牛蒡子10g枇杷叶10g紫苑10g百部10g丹参10g郁金10g。服药7剂,水煎服,日1剂。3月31日复诊加黄芪、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养阴,患儿症状消失。 2.2.从肺论治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穆某某,女,10月。初诊日期:2005年6月3日。患儿于出生后1月发现皮肤瘀点瘀斑,在本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紫斑经治未见明显消退,慕名前来求医。 患儿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尚可,抱入病房,鼻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咽峡红肿,心腹(-),腹部与上肢皮肤可见皮下瘀斑,不高于皮肤,压之不退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濡。本病证属肺窍不利,脾失统摄,致血溢脉外肌肤,发为紫癜。治以调肺利窍为主,左以益气摄血。方拟调肺汤和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辛夷10g苍耳子10g元参10g板兰根10g太子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白芍10g当归10g阿胶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丹参10g茜草10g炒谷麦芽各10g。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5年6月17日。患儿服药14剂,紫斑未见继续出现,患儿食欲颇振,二便如常,苔白脉濡,证属心脾血虚之候,改以补脾摄血治之:生地10g赤芍10g炙甘草3g太子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白芍10g当归10g阿胶10g干藕节10g神曲10g黄连10g茜草10g木香10g,14剂,水煎服,日一剂。 患儿服上方后,病情平稳,用上方加减,继服一个月,病情无反复而停药。随访一年未再复发。按:1岁以内婴儿的过敏性紫癜少见,女孩则更少见。刘老根据小儿具有肺常不足与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常不足则卫外功能不足,若调护失宜,则易于感受外邪,外邪由肺袭脾,脾被邪困,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循肌肉溢于皮肤而发皮肤紫癜。对于婴幼儿过敏性紫癜,采用调肺利窍为主,辅以补脾摄血之法治之。调肺利窍以截断邪气内传,补脾摄血达到和血止血之目的,肺脾同治而收全功。 2.3.从肺论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属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临床以头部、躯干、上下肢不自主抽动,喉中发出奇特叫声或詈骂不避亲疏为特征。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及动作减慢,肌张力增高等不良反应。中医传统多采用干肝熄风,镇静止痉等法治之,亦有一定疗效。 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多伴有鼻腔不利,鼻腔粘膜发红,鼻塞痛痒,鼻流浊涕及咽喉不利,咽干咽痛,咽部红肿等鼻咽部症状。且于感受外邪后症状加重。此因风痰鼓动,外风引动内风所致。宜从肺论治,采用疏风宣肺,清肺化痰,利咽通窍等法治之,使风邪得散,痰浊得清,则抽动—秽语自然消失。 病例介绍:⑴孙某,女,9岁。住院病案号65096。患儿自1991年8月起出现颈部阵发性抽动,先后求治于当地医院,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给予氟哌啶醇、泰必利、安坦等药物口服,初服疗效较好,抽动症状明显减轻。 半个月时,无任何诱因,抽搐突然加重,并出现挤眉弄眼,耸鼻,喉中发出吭吭的奇特叫声,腹部及四肢也不自主抽动。继服上药1个月,未能控制症状而自行停药。转求中医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始终未能控制其发作。近一年来,症状时轻时重,各部位抽动症状交替出现,从未间断。尤其在感冒发生前后,抽动明显加重,感冒过后抽动症状则随之缓解。 现症:挤眉弄眼,耸鼻挖鼻,口角、颈部、腹部及四肢不自主抽动,喉中吭吭作声,鼻塞不通,纳稍差,二便调。查体:面色huang白无华,眼结膜无充血,鼻腔粘膜发红,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分泌物,颈软,无抵抗,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电图:大致正常。CT:头颅扫描末见异常。类风湿因子:阴性;坑链球菌溶血素“O”1:250单位。 证属风痰恋肺,经久不去,外风引动内风所致。风痰上扰清窍则挤眉弄眼,鼻塞耸动;风痰流注经络则口角、颈部、腹部及四肢不自主抽动。治宜清肺豁痰,利咽通窍佐以搜风通络。方用苍耳子散加味:辛夷、苍耳子、木通、白芷、元参、板蓝根;钩藤各10克,山豆根5克,半夏、全蝎各3克,蜈蚣1条。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3年2月9日):服上药1个月后喉中怪声消失,各部位基本不抽动,惟食纳较差。查:面色萎黄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此为风痰渐祛,肺脾之虚象已显。治宜补土生金,健脾益气。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党参、茯苓、炒白术、炒白芍、钩藤、鸡内金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炙甘草、陈皮、半夏各5克、全蝎3克。 三诊(1993年2月16日):食纳转佳,未再抽搐及发怪声。惟觉心烦,手足心热。面色转润’,舌质红,苔腻微黄,脉弦滑。此为肺脾之气渐复,惟运化之力尚差,故虽食欲转佳,但进食稍多则易导致停食而生内懊。上方去全蝎,加连翘10克以清积热。服药后诸症悉除,病情无反复。 ⑵王某某,男,8岁,2005年7月3日初诊。主诉:无明显诱因挤眉弄眼、裂嘴6年。患儿1999年以来,经常出现不自主地裂嘴,眨眼。遂至当地某医院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服用安坦、安定等收效不显。现症:挤眉弄眼,缩鼻张嘴,但无重复动作及语言,无注意力不集中及秽语等。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治疗以调肺平肝,化痰熄风。药用蝉衣5g青果10g木瓜10g半夏5g伸筋草10g黄连3g菊花10g白附10g钩藤10g全虫3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忌食海鲜发物,稳定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停用其它一切药物。 7月10日二诊:上药服后,诸症明显减轻,饮食、二便正常,偶有眨眼,舌苔薄黄,脉滑。再守原方,加柴胡、枳实、白芍加强化痰之功。处方:木瓜10g半夏5g伸筋草10g黄连3g菊花10g白附10g钩藤10g全虫3g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甘草3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前后治疗4个多月,症状消失。继以六君子汤加减调理脾胃以善其后。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2.4.从肺论治小儿肾病综合征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与感受外邪有密切关系,本病早期往往伴有流涕,咳嗽,发热,咽喉不利等肺系症状。恢复期则。以脾肾两虚症状较为明显。 刘弼臣教授认为小儿肾病综合征与肺脏关系极大,提出从肺论治。采用清肺利咽、清肺通窍等方法,清除肺中之邪气,截断邪气下传脾肾的通道,使脾肾不受邪侵,保持水液代谢功能的正常。特别强调清肺要彻底,而关键在于清利鼻咽,使肺之门户得清,不使邪气留恋。 从肺论治,并不只是治肺,而是以治肺为重点,兼顾脾肾,尤其是肾病恢复期,脾肾气虚症状明显时,则以脾肾为主。维护和恢复肺、脾、肾三脏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促进肾病患儿的早日康复。病例介绍:吴某,男,5岁。住院病案号63026。 患儿自1990年春节起咽喉红肿疼痛,尿量减少。两天后出现颜面浮肿,并迅速加重。数日后漫延至阴囊及下肢。当地诊为肾病综合征。经使用抗生素及正规服用泼尼松(强的松)治疗2个月,浮肿有所减轻,尿蛋白由(++++)降为(++),出院后改为地塞米松口服,但病情一直迁延未愈,多次反复。 1991年曾先后3次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终未能彻底控制病情,浮肿时轻时重,尿蛋白(++)~(++++)。1992年5月,思儿因发热咽痛后浮肿再次加重,于1992年6月3日住本院。现症:全身浮肿,咽喉不利,声音嘶哑,纳差,大便可,小便少,每日约100毫升。 查体:颜面虚浮肿胀,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分泌物,心肺(一),腹部膨隆,腹围66厘米,移动性浊音(+),阴囊水肿呈半透明状,双下肢呈可凹性水肿,舌质红,苔白腻,脉象弦滑。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血浆总蛋白36克/升,白蛋白10克/升,球蛋白26克/升,胆固醇16.6毫摩尔/升,肌酐17.68毫摩尔/升,尿素氮1.4毫摩尔/升。 二诊(1992年6月29日):服上方3周后,浮肿基本消退,尿量正常,惟咽喉不利,声音嘶哑,汗出较多。查“咽仍红,扁桃体不大,舌红少津,苔薄,心肺(一),腹平软,腹围62厘米,移动性浊音(一),脉象细弦。 化验:尿蛋白(一),血浆总蛋白49克/升,其中自蛋白24克/升,球蛋白25克/升。此示水液代谢渐趋正常,但利尿后阴津受损,不能濡润咽喉。原方去灯心草、大腹皮、生姜皮、猪苓,加蝉衣3克,凤凰衣10克,以增清利咽喉之功。 三诊(1992年7月28日):病情乎稳,咽喉清利,声音正常,浮肿无反复,汗亦减少,纳可。化验:尿蛋白(一),血浆总蛋白60克/升,其中自蛋白36克/升,球蛋白24克/升,胆固醇4.1毫摩尔/升。继用上方加减治之。继服2个月,病情平稳,无反复。于1992年8月14日出院,带药回家继眼,以固疗效。 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