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药物治疗及术后镇痛

疼痛的药物治疗及术后镇痛

ID:19913207

大小:3.78 MB

页数:70页

时间:2018-10-07

疼痛的药物治疗及术后镇痛_第1页
疼痛的药物治疗及术后镇痛_第2页
疼痛的药物治疗及术后镇痛_第3页
疼痛的药物治疗及术后镇痛_第4页
疼痛的药物治疗及术后镇痛_第5页
资源描述:

《疼痛的药物治疗及术后镇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疼痛的药物治疗和术后镇痛2007年卫生部发文在全国县级以上医院成立疼痛科,这标志着疼痛学已经日趋成熟,最起码包含了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作为临床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包含了病因、病理生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范围非常广泛,归纳起来大致有:非甾体类消炎解热镇痛药、甾体类消炎药(糖皮质激素)、麻醉性镇痛药、局麻药、维生素类药、抗惊厥药、NMDA受体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其他。一.非甾体类消炎解热镇痛药(NSAIDs)这是有着不同分子结构、作用大致相同的一大类药物。希腊医生HIPPOCRATES建议他的病人去咀嚼柳树的树叶和树皮。这种树包含着一种名为水

2、杨苷的化学物质。在1800年,研究人员发现了怎么从这种化学物质中提取水杨酸。在1897年,德国贝尔公司的一名化学家FELIXHOFFMANN(菲利克斯·霍夫曼)制造了乙酸基水杨苷后来,它成了一种被命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药物的主要成分。“a”取自“acetyl”(乙酸基),“spir”取自“spirea”(绣线菊类的植物,另一种也能制造酸的植物),那么“in”呢?药物的名字一般都以“in”结尾。它同青霉素、安定共同被誉为世界三大经典药物,是药物史上的奇迹。在1982年,一名英国科学家因发现阿司匹林工作原理而分享了诺贝尔奖。FELIXHOFFMANN(一)NSAIDs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3、通过抑制了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生物合成转化中的环氧化酶,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环氧化酶COX可以分为COX1和COX2,COX1作用于全身各处,尤其是胃肠、肾脏和血小板,COX2在静息细胞中很少甚至不出现。主要表达在炎症细胞,使炎症部位的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增强了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NSAIDs对炎症的有效治疗作用源于对COX2的选择性抑制,而对COX1的抑制可导致胃肠道、肾脏、和血液系统等的不良反应。NSAIDs类药物大都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相似的药理作用。(四)总结1.NSAIDs类药物根据COX的分类方法①COX1特异性:只抑制COX1,小剂量的阿司匹林。<300mg/d②C

4、OX非特异性。同时抑制COX1和COX2,芬必得,扶他林,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消炎痛等③COX2选择性:抑制COX2的同时不明显抑制COX1,较大剂量时也抑制COX1。美洛昔康、尼美舒利④COX2特异性:只抑制COX2,对COX1没活性。在体外试验中抑制重组COX2、COX1所需浓度上的差异一般大于100倍,如罗非昔布、塞来昔布,帕瑞昔布(四)总结2.对伴有炎症反应的疼痛,包括肿瘤,以及骨和软组织疼痛效果肯定。甚至有研究表明,对抑制肿瘤的转移有益。主要单独用于轻中度疼痛,也作为合并药用于中、重度疼痛,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副反应。3.此类药物有明显的天花板效应,即药物超过常用剂量后治疗作用

5、不增加,不良反应增加。4.此类药物的蛋白结合率高(通常90-95%),所以不主张同时使用两种ESAIDS类药物。当一种无效时,更换另一种,可能有效。(四)总结5.对乙酰氨基酚从结构上并非NSAIDs类药物,几无抗炎作用,抑制前列腺素以中枢为主,但因具有解热止痛作用,也被纳入NSAIDs类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曲马多、羟考酮制成镇痛合剂,优势互补。(四)总结6.一般认为COX1是生理性酶,维持人体生理平衡,而COX2是病理性酶,参与炎症性前列腺素的合成。NSAIDs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COX2发挥抗炎作用,而通过抑制COX1产生多种不良反应。选择性COX2抑制药可引起血管内皮中前列环素PGI2和

6、血小板中TXA2失衡,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风险。二.糖皮质激素(一)概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三类: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束状带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以及网状带分泌的性激素。生理情况下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代谢: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水和电解质代谢。药理作用表现为: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免疫抑制,对心血管、血液、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等的作用。因此糖皮质激素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二)糖皮质激素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原理(二)作用机制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有着强大的抗炎作用:增高毛细血管的紧张性,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抑制巨噬细胞的聚集、吞

7、噬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各种水解酶的释放;抑制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总之,它能抑制炎症早期变化,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壁及移动、炎症细胞的聚集、炎症介质及降解酶的释放等;在炎症后期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的增生及胶原的合成,延缓肉芽组织生成,防止粘连和疤痕组织生成。(二)作用机制2.镇痛作用稳定神经元细胞膜、抑制背根神经节敏感化和受损神经纤维的异位电活动、阻断神经肽合成、抑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