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

ID:20065754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_第1页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_第2页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_第3页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_第4页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把所要讲解的知识的主要内容设计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达到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因此,授课教师所设计提出的问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提问的内容、形式、时机、难易度、发散性、创新性、艺术性等都要体现出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变,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对提问的问题及结果的有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一、提问的问题内涵的有效把握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教学法已成为现在

2、课堂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提问成为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所提的问题的科学性、有效性则不尽如人意。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话语多是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话,同时提问的话题仍然主要是一些记忆性问题,如让学生叙述已学过的公式、法则、定理等,比例占提问问题总量的近六成。这样的问题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根本达不到提问所应该产生的效果和作用,那么对高中数学课堂的问题提问到底应该如何设计,才能问有所值,使学生答有所得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课堂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突出学生问题探究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求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思维

3、主体活力。所以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问题提问的内含着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正确的解题方法、适时的数学反思,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由被动的要求去学,变为主动、自主地自己要学。  如我们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开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立体几何的第一节内容……以前大家在初中学习了平面几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的知识……语言苍白,学生不感兴趣,而如果采取以下的问题设计,效果则显著不同了。  思路1:从古至今,各个国家的建筑物都有各自的特色,古有埃及的金字塔,今有各城市大厦的旋转酒吧、旋转餐厅,还有上海东方明珠塔上的两个球形建

4、筑等。它们都是独具匠心、整体协调的建筑物,是建筑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如何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建筑物呢?引出课题: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思路2: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发现一些具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引出课题: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这样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得到了激活,从而快速进入了有效听课的上行通道,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问题提问的有效设计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和宽度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更具

5、有思考、思维性,不能让绝大多数学生一眼就看出来;但又不能太难,而是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蹦一蹦,努力又能够得着”的感觉,从而激励学生产生想去思考的欲望,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1.理解所问,明确方向。科学、有效的问题提问设计,如同现在的“卫星导航仪”,使我们随时随地知道在自己身在何地,到何处,如何走,且如何走比较便捷。对于学生来讲,也就是明白问题要求是什么,如何去解,怎么解更好。如在解三角形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开始了它的探月神秘旅途。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遥不可及的月球距离地球究竟有多

6、远呢?(2)早在1971年,两个法国天文学家就测出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84400km,那么他们是怎样测量出两者之间的距离的呢?(3)在航海测量和地理测量中也有很多问题,比如:怎样在航行中测量出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呢?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两栋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呢?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4)在初中,我们已经能够借助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一些测量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仅用锐角三角函数而解决不了的测量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去解呢?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我们所遇到的问题都具有一个共性,即知道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如何去求

7、未知的边和角的关系,从而引出了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一题多问,思维显现。在高中数学课堂学习中,问题的提出、解决不是目的,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过程。数列求和是数列知识中的重点,等差数列求和是数列求和的主要题型,有关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之一。  例:在等差数列{a}中,已知S=100,S=392,试求S.  问题1:你能直接利用求和公式,利用a和d求出S吗?  解:设等差数列{a}的公差为d,则S=nad,  由已知条件得10ad=10,16ad=112.整理得2a9d=2,2a15d=14.解得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