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结课艺术

语文教学中结课艺术

ID:20109124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语文教学中结课艺术_第1页
语文教学中结课艺术_第2页
语文教学中结课艺术_第3页
语文教学中结课艺术_第4页
语文教学中结课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结课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课艺术[摘要]语文教学中,多数语文老师忽略了结束语的设计,没有精彩的结束语,教学过程就不够精彩。结束语表面上是一堂课的结束,但其实它是下一堂课潜在的开始,它和导语首尾相应,二者同属于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能给学生余音绕梁、留恋忘返之感,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值得重视。[关键词]结束语高潮承上启下渲染在语文教学中,结束语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数语文老师忽略了结束语的设计,书写教案时就没有这一项,讲到哪儿是哪儿,时间一到就下课,下节课再接着讲。没有精彩的结束语,教学过程就不够精彩。结束语表面上是一堂课的结束,但其实

2、它是下一堂课潜在的开始,它和导语首尾相应,二者同属于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重视;结束语又有着小结知识、深化课堂内容等导语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能给学生余音绕梁、留恋忘返之感,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值得重视。一、创设高潮戛然而止讲课有时就象写小说一样,往往把课堂教学中的高潮安排在一堂课结束,使其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老舍的作品时,不能只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以前,我们从课本上已经读过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结课艺术[摘要]语文教学中,多数语文老师忽略了结束语的设计,没有精彩的结束语,教学

3、过程就不够精彩。结束语表面上是一堂课的结束,但其实它是下一堂课潜在的开始,它和导语首尾相应,二者同属于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能给学生余音绕梁、留恋忘返之感,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值得重视。[关键词]结束语高潮承上启下渲染在语文教学中,结束语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多数语文老师忽略了结束语的设计,书写教案时就没有这一项,讲到哪儿是哪儿,时间一到就下课,下节课再接着讲。没有精彩的结束语,教学过程就不够精彩。结束语表面上是一堂课的结束,但其实它是下一堂课潜在的开始,它和导语首尾相应,二者同属于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重视;结

4、束语又有着小结知识、深化课堂内容等导语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能给学生余音绕梁、留恋忘返之感,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值得重视。一、创设高潮戛然而止讲课有时就象写小说一样,往往把课堂教学中的高潮安排在一堂课结束,使其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老舍的作品时,不能只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以前,我们从课本上已经读过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从《济南的冬天》到《小麻雀》,再到《在烈日和暴雨下》。我们看到老舍先生有一颗真诚爱心,看到了他那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舍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是无法预料自己的未来的;但是今天,在老舍诞辰100周年的

5、时候,我们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却分明从中读到了老舍在文革中的影子!他和祥子一样,都曾遭受严酷的‘烈日暴雨’的欺凌和折磨;但和祥子不一样的是,老舍先生没有堕落,而是以死抗争,用生命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画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叹号!也树起了一座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风雨中的雕像!例2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

6、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病交加的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下课!以上两段结束语分别以老舍、朱自清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格为中心,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学生听完后立即群心振奋,正在此时,戛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二、承上启下巧妙过渡一般老师都比较注意一节课内容各环节间过渡语的应用,却很少注意在单元

7、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教师不仅要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自己的课与别人的课之间创设结束语,使上下勾联,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一体。例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说》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20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

8、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