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

ID:20171698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7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_第1页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_第2页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_第3页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摘要:本文通过对于本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并观察疗效,并指出针灸具有疏通经脉与调节人体气血的的作用,能够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关键词:针灸;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近些年来,我国中风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缺血性中风占了中风病例之中的绝大多数。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言语不利等。其中失语以及偏瘫等后遗症为该病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这也让家庭与社会面临着沉重的负担与压力。然而对缺血中心区已坏死组织,大部分药物都难以奏效[1]。针灸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之功,对缺血性中风的症状表现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遂我院选取75例缺血性中

2、风患者,辩证分型后予相应针灸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现进行相关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所收治的7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全部病例的诊断均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标准(1995),并且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MRI)确诊为脑梗塞患者。全部病例75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6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59.7岁;病程为1—3天者12例,3—7天者19例,7—30天者25例,30天以上者19例;按辩证分型,气虚血瘀者20例,肝阳上亢者26例,风痰阻络者29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29例,冠心病病史者16例,

3、糖尿病病史者7例。1.2辨证分型全部病例主要症状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者是偏身感觉麻木。其中风痰阻络型患者症见胸痞满闷,喉间闻及痰鸣,舌红,苔白腻或是黄腻,脉象弦滑;气虚血瘀型患者则可见精神萎靡,心悸气短,面色晄白,自汗盗汗,偶可见手足肿胀,舌淡黯,苔薄白,脉细涩;肝阳上亢者能见烦燥易怒,眩晕耳鸣,目赤面红,口苦咽干,头痛,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1.3治疗方法主穴取上星、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四白、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梁丘、太冲、三阴交;依据病例具体症状表现:上肢运动不利取肩髃、肩贞、肩髎,曲池,手三里,下肢活动不利则取环跳、秩边、阴陵泉、阳陵泉及腰椎2—

4、5的夹脊穴,手指拘挛加刺八邪,足内翻取丘墟、悬钟,足外翻加刺太溪;依据患者的证型:肝阳上亢者加刺太冲、章门,风痰阻络者加用丰隆、阴陵泉、中脘,气虚血瘀者加用关元、三阴交、太溪。环跳、秩边穴深刺,迅速提插至患者有如窜电感出针。其余穴位进针1.5寸左右,进针后用快速频率捻转手法行针约2分钟,留针30分钟,日一次,2周为1个疗程。2.治疗结果通过2个疗程的针刺治疗,全部7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痊愈者有18例(24%),显效者29例(38.67%),有效者21例(28%),无效者7例(9.33%),加重者0例,总有效率达90.67%。3.讨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嗜食肥甘厚味者大幅

5、度增多,然而肥甘厚味最易滋生痰湿,痰湿凝聚,上泛头目,则易壅滞经络,致血脉凝滞,若感受风邪、火邪或是情绪激动、内虚邪中,导致缺血性中风发作。本次临床观察中针刺治疗除以基本治疗原则为指导外,对肝阳上亢患者加以平抑肝阳,气虚血瘀者拟用补气活血法,风痰阻络者加用疏风祛痰之法。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有效提高相应部位脑组织的VCBF,进而激发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从而刺激肢体对侧大脑皮质、对侧丘脑、同侧基底节以及双侧的小脑皮质[3]。本次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到了90.67%,此次临床实验研究再次证明了,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阴阳的作用,能够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也能够改善病变部位脑组织

6、的血液供应,建立有效侧支循环,进而促进大脑皮质层机能恢复,有利于患侧肢体功能症状的恢复与改善,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