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你的文采来

亮出你的文采来

ID:20240606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亮出你的文采来_第1页
亮出你的文采来_第2页
亮出你的文采来_第3页
亮出你的文采来_第4页
资源描述:

《亮出你的文采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亮出你的文采来  亮出你的文采来    重庆市云阳高级中学黄维碧    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因此,作文应从审美的角度运用有文采的语言去表达、去创造。    那什么样的文章才叫有文采呢?    《考试说明》的解释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有意蕴。    可是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文采呢?笔者将从词语、句式、修辞、文句的意蕴等四个方面浅做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首先,要让你的文章词语生动。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形象;第二,新颖。所谓形象,是指语言具

2、有立体感、画面感。所谓新颖,是指跳出陈言旧框,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例如,在表达“信件”这个词语时,就可以运用形象和新颖的词语来表述,如“扁平的青鸟”,立刻就让“信件”具有了画面感、立体感,且新颖鲜活,能给阅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如,一位学生在写父亲的辛劳时,选择的是写父亲的头发,但是他打破了写白发的传统做法,且注重用词的形象和新颖,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父亲的头发禁不住过度的劳累纷纷下岗了,最令他伤心的是就连那几根“忠诚者”也禁不住考验,在这几次行动中先后辞职,于是父亲的头顶上终于出现了一片明晃晃的特区

3、。    这样的写法,注重了用词的形象性、新颖性。不难看出,要使词语形象生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除此之外,要做到词语形象、新颖,还应该注重对词语做锤炼。“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经过反复锤炼的词句,必定会或生动形象、或新颖鲜活、或精练传神。    第二,要让你的句式灵活起来。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很容易忽略句式问题,通篇几乎没有什么句式的变化。这会给阅读者带来一种情感不投入的感觉。因此,在写作时应该注重句式的灵活多变,努力让文章做到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使语言变化多姿,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动态美、变化美。 

4、   例如,张梅的《薄醉》中有这样的精彩片段:“桂花是虞姬,酒就是项羽,桂花是朝云,酒就是苏东坡,演绎出一场激越华美的曲目。酒气显得铺张、绮丽、深邃,花香则幻化为隐秘的不为人知的情调……”这一段,整散结合,长短互参,让人仿佛目睹了桂花入酒的痴迷、眼见了酒浸桂花的柔情。    再如,一提到《荷塘月色》,学生们情不自禁就会背出的一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得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

5、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段,除了词语形象生动外,更有句式灵活的特点。先是两句散句,再来一组整句,最后再加一组散句,使文段整散结合,不急不徐,情感悠长,韵味绵延。    第三,善用修辞。善用修辞要求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能恰当地运用修辞,还要巧妙地综合运用多种修辞。修辞是一种技巧,妙用修辞文生辉。正如一位佳人,略施粉黛便会有六宫无颜色之效。而这略施,就要施在“眉眼处”,让阅卷者一见倾心。高考优秀作文常用的开头和结尾技巧便是比喻加排比,或者引用加起兴的开头,如一位考生在《

6、学会放弃》的开头写道:“梅花放弃了百花争艳的春天,于是有了‘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的傲然孤高;竹子放弃了高大威猛的姿势,于是有了‘人性直节古来瘦,自许高才老更刚’的超然风度;林逋放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于是有了‘梅妻鹤子’的佳句,放弃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这样的开头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引用、排比、起兴、对比等修辞手法,开篇文采飞扬,自然让阅卷者眼前一亮,分数自然直上了。    第四,文句要有意蕴,文句的意蕴是富有文化底蕴和哲理的表现。这会产生意深旨远的效果。那如何让文句有意蕴呢?引用、化用古诗文名句是最

7、有效的方法。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中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还有就是引用名句所处的位置,应在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关注,留下印象之处,如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如2003年一考生的标题“月是故乡明”,不仅紧扣住了话题“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而且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催人率读。再如2004年福建一考生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引用了苏轼《定风波》中语句做题目,既紧扣所选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主

8、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二鸟”.    而在文章结尾处引用或化用诗句,则具画龙点睛之效,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2004年福建有考生的《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