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发现故事

一氧化氮发现故事

ID:20275089

大小:10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1

一氧化氮发现故事_第1页
一氧化氮发现故事_第2页
一氧化氮发现故事_第3页
一氧化氮发现故事_第4页
一氧化氮发现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氧化氮发现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氧化氮发现的故事!   1980年美国药理学家Furchgott以其精妙的实验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指出乙酰胆碱(ACh)的舒血管作用依赖血管内皮释放的某种可扩散物质。随后他们又发现缓激(BK)等多种扩血管物质的作用也是通过类似的机理,并将该物质命名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1986年他们和美、英的多个实验室相继证实EDRF就是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从而首次发现气体分子可在生物体内发挥信号传递作用,开辟了医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1992年NO被Science评选为“年度分子(mo

2、lecule of the year)”,同期的Science以醒目的“Just say NO”为封面、以“NO News is Good  News”为题发表专论,高度评价了NO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Furchgott在1996年继获著名的Albert Lasker医学研究奖后不久,又与在此领域也作出重要贡献的另两位美国药理学家同获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是什么?对硝基化合物的应用和认识EDRF的发现NO是EDRF的确证健康 NO发现给我们的启示NO是什么?  十年前人们对此问题的答案是:NO是一种大气污

3、染物,是吸烟、汽车尾气及垃圾燃烧等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可破坏臭氧层导致酸雨、甚至致癌,它还曾作为化学毒剂应用于战争。我们现在知道,NO既是气体,也是一个自由基(free  radical),是机体内一种作用广泛而性质独特的信号分子(signaling  molecule):在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血压恒定的维持、免疫系统的宿主防御反应中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一氧化氮发现的故事!   1980年美国药理学家Furchgott以其精妙的实验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指出乙

4、酰胆碱(ACh)的舒血管作用依赖血管内皮释放的某种可扩散物质。随后他们又发现缓激(BK)等多种扩血管物质的作用也是通过类似的机理,并将该物质命名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1986年他们和美、英的多个实验室相继证实EDRF就是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从而首次发现气体分子可在生物体内发挥信号传递作用,开辟了医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1992年NO被Science评选为“年度分子(molecule of the year)”,同期的Science以醒目的“Just say NO”为封面、以“NO

5、 News is Good  News”为题发表专论,高度评价了NO的发现及其生物学意义。Furchgott在1996年继获著名的Albert Lasker医学研究奖后不久,又与在此领域也作出重要贡献的另两位美国药理学家同获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O是什么?对硝基化合物的应用和认识EDRF的发现NO是EDRF的确证健康 NO发现给我们的启示NO是什么?  十年前人们对此问题的答案是:NO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是吸烟、汽车尾气及垃圾燃烧等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可破坏臭氧层导致酸雨、甚至致癌,它还曾作为化学毒剂应用于战争

6、。我们现在知道,NO既是气体,也是一个自由基(free  radical),是机体内一种作用广泛而性质独特的信号分子(signaling  molecule):在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血压恒定的维持、免疫系统的宿主防御反应中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NO是由细胞内的左型-精氨酸(L-Arg)经一氧化氮合酶(NOS)作用而生成。NO在不同的器官、不同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可发挥或利或害的双重作用,被称作“双刃剑(double-sided  sword)”:在生理状态下,L-An

7、g经细胞内原生型NOS(cNOS)途径生成低浓度NO,发挥信号传递、维持血管张力等生理作用;在病理条件下则通过激活诱生型NOS(iNOS)持续产生大量NO,由此途径生成的NO往往表现为细胞(cytotoxic)作用。既往所知的生物信息分子,通常为蛋白及多肽等大分子或结构复杂的单胺类物质,而NO仅由氮和氧两个原子组成,其分子量小于100——它是迄今发现的体内最小、最轻、最简单的信息传递分子。此外,在作用方式上,传统的生物信号分子都是与细胞膜或细胞内特异受体结合,经细胞内特定信号转导途径引起细胞功能变化,而NO在体内则是通

8、过广泛的化学/自由基反应而发挥生物效应。   那么,何以如此简单而又广泛分布的NO长期未被发现?其关键原因之一是NO生物半衰期很短(约3-5秒),极易和体内其他自由基等反应而被清除;再者NO这一无机分子也许太简单,而被那些似乎总在寻找更为复杂的生物分子的科学家忽略了。此外,NO性质独特,其作用方式不同于经典生物活性物质或神经递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