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青年遭遇“旧”婚约

论新青年遭遇“旧”婚约

ID:20386007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论新青年遭遇“旧”婚约_第1页
论新青年遭遇“旧”婚约_第2页
论新青年遭遇“旧”婚约_第3页
论新青年遭遇“旧”婚约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新青年遭遇“旧”婚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新青年遭遇“旧”婚约近代中国婚姻家庭史的研究,曾是国内外学术界关心的热门话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陆社会风俗史和婚恋思潮的论著,就宏观勾勒了婚姻家庭观、婚礼、婚俗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者,则对新、旧史观、男性精英文本、女性自己的叙事、出版媒介做了批判性的反思。  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台湾和大陆学者探讨民初婚恋观时,有的试图在方法论上运用国外妇女史研究的理论,有的从具体文本或个案入手,注意观念与现实的矛盾。前人的研究成果给了笔者启发,有些研究的视角和思辨性的论述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有些研究方法仍值得反思,比如:以部分

2、文人志士的言论来说明人们家庭生活的变化;截取不同时间、地点、语境的片段材料,线性串连出社会的变迁;写作中有现代的价值评判。  那么如何将相关研究进一步推进呢?若关注个案,却局限其中,甚至与前人在相同问题上使用的材料都较为雷同,而无发覆,这样的研究意义不大。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历史研究就是讲故事。窃以为也许可从几个方面努力:一、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对待文本或个案,要进得去出得来;二、在时代的脉络中明白具体的人、事,体会历史人物思想行为的多面性;三、写作立论时,避免理论先行和价值评判,应在论述中揭示历史的复杂性。接下来,本文以1919

3、年底《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对男子可否承认父母代定的未婚妻的讨论为例,尝试以上述方法对婚恋问题延伸探讨。  一、晚清传统中国婚姻择配形象的语境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婚姻的结合不是基于男女的爱情和幸福,而是为了孝顺父母和繁衍后代。明清律例规定男女婚配权在父母手中,这是传统婚姻的重要特点,符合礼法的要求。诚然,《大清律例》把男女婚姻的主婚权赋予他们的尊亲,很多案例也显示家中的长辈习惯按自己的意愿为后辈安排亲事,甚至在后辈幼年时就为其定婚。但是若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限于评判这样的择配方式,那么无益于对历史事件做同情之了解。  尊亲

4、乐于早替晚辈谋婚事,而且倾向于在熟人圈中择配,或是基于彼此的情谊,男方读书聪慧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促因,这类故事在一些晚清名儒年谱中得到流传。比如:道光九年(1829年),裴荫森七岁,拜同邑庠生卞文英就学,他读书聪慧,卞先生曰:吾欲得快婿也!故将女儿许配于他。幼年定亲的撰记文风有溢美谱主之嫌,但在科举盛行的时代,择婿重才学、慕功名的现象可能也是事实。张謇在年谱中记到:同治九年,十八岁,应江南乡试,中一等十六名。至隶学籍后,议婚者百余家。先是,璞斋先生的夫人孙氏看中张謇,但没有议婚。乡试发榜后,孙夫人兄长见张謇考中,便促其姐议订婚事。

5、他们提出两个条件,一须居城,一须合买宅同居。张謇不愿与父母分家,谢绝了这门亲事。他另外求婚徐氏,因徐为农家,富有田业,徐女能持衡册课佃人,而张家也有田,母亲希望有一位懂得田事的媳妇做帮手。这个故事还说明,张家讨媳妇有多种现实因素的考虑,婚事的议定是儿子与父母沟通协商的结果。  二、应对父母之命:新青年理想的恋爱观  清末,男女之爱也被推崇和升华。陈撷芬认为吾中国人心散乱,皆因无爱情耳!苟女子一旦幡然而明,知国为至宝,彼岂不以其爱父母,与夫从一而终之爱情,移爱于国,移爱于同胞乎?其结团体也,必致永久不散,死生相共矣!有革命党人把爱

6、情与国运挂钩:社会何自成?成于男女之交合,基于男女之爱情,人类无爱情即无社会。男女之爱情深者,其家必兴,其国必强,其种必蕃盛。也有人把爱情看做世间最大的凝合力,盖凡人皆有一种慈悲性,爱情即寓于慈悲性之中,故其爱情盛者,其爱国之心亦盛。  换言之,理想的夫妇关系基于男女爱情,理想的男女爱情又可外化为爱国之情。从爱情的角度审视夫妻关系的方式,象征近代婚姻价值取向的产生。民国以后,恋爱一词风行,既指男女之间的感情心态,又指男女交往相爱的行为。1919年,瑞典教育家爱伦凯(AllenKay)的婚姻家庭观传入中国,她认为无论怎样的婚姻,有

7、恋爱便是道德的,即使经过法律手续的婚姻,没有恋爱总是不道德的。婚姻是男女双方绝对自由的结合,不受形式的限制。  爱伦凯的思想经北大罗家伦介绍,又被其他鼓吹新式婚姻观的青年们在报刊上频频宣传,影响较大。李达更是猛烈批判无爱的婚姻:夫妇间若无恋爱便无道德,离婚也可再婚也可。若勉强敷衍,就变成了一对机械的男女。男子好比嫖客包娼,不过是要满足兽欲,女子好比妓女包吃,永久卖淫于某男子,不过是一种得钱米的手段。  三、知易行难:新青年婚恋的困境  一个问题的讨论中,是否以牺牲自我达到解放女子、改造社会的目的,即是否对旧式女子实行人道主义,成

8、为众人讨论的焦点。沈雁冰坚持人道主义观,却遭到许多人批评。也许是因为他的恋爱论让人误解了,他说:人会变,恋爱会变。少年时候的爱情延长到老时,是否同是这爱情呢?还是由于两人共过一生,共育儿女等因素沉淀出来的夫妇爱?结婚、离婚不应以恋爱为要素。既不涉及恋爱,那么男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