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知识交流回帖动因的个案研究

在线知识交流回帖动因的个案研究

ID:20446924

大小:55.0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12

在线知识交流回帖动因的个案研究_第1页
在线知识交流回帖动因的个案研究_第2页
在线知识交流回帖动因的个案研究_第3页
在线知识交流回帖动因的个案研究_第4页
在线知识交流回帖动因的个案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线知识交流回帖动因的个案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线知识交流回帖动因的个案研究[摘要]采用整合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和访谈等方法的分析框架,从回帖的角度研究一个在线知识交流的个案,探讨影响回帖的因素。研究发现,发帖者之间的“关系”、主帖的质量以及参与者的核心度是回帖的重要动因,通过改进这些因素可以增加回帖数量,促进在线知识交流,提高在线协作的质量。[关键词]知识交流在线协作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分类号]G250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CSCW)中的交流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以协同工作为目的的信息交流活动。交流会话是协作产生的基础,因此加强在线的知识交流是

2、促进在线协作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平台上的互相交流,可以产生更多的有质量的讨论,进而强化参与者互动。与传统面对面交流不同的是,在线基于文本的交流需要通过发帖和回帖进行沟通和协作,在线交流的帖子往往作为判断参与者参与程度的重要标志。1相关研宄许多研究者从发帖和回帖的角度探讨在线知识交流,这些研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以理论研宄为主,对在线知识交流过程中发帖与回帖的意义作深入的剖析。例如,梅梅从虚拟共同体的视角,探讨由共同体成员发帖与回帖的互动而产生的显性和隐性的权力,并且讨论这种权力具有的话题依赖性、易转移性、自致性、有限性等特征,分析了在线交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实生活。第二类

3、则着重研宄在线的知识交流模式,力图通过发帖和回帖所隐含的数学模型探讨在线知识交流的特征。邱均平和熊尊妍以北京大学中文论坛的汉语言文学版块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分析了论坛参与者的中间中心性,得出论坛的核心发帖群体,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法来发现该论坛的核心主题。jorczak和Bart调查了一个高校在线课程异步交流的文本,通过对帖子进行内容分析,评估了在线交流过程中的概念冲突和信息处理水平。研究表明,在线交流过程中的概念冲突与深度讨论是相关的,但是交流的任务类型和环境与在线讨论的质量与数量没有大的相关。第三类研宄则力图开发一些新的研宄工具以进行在线知识的挖掘。陈挺等对平板型网络

4、论坛结构及论坛用户发帖习惯进行了研宄,针对平板结构论坛提出了一个抽取方案,实现了对帖子的各种属性的信息抽取,并将其用于分析舆论话题的演变。无论是对发帖、回帖意义的探讨,还是对其中数学模型的探究,都不足以理解影响发帖与回帖的因素。本文将从回帖的角度,以一门研究生网络课程的在线交流平台为个案,探讨哪些因素影响在线知识交流回帖的数量。2研宄设计在线知识交流的内容范围较为广泛,可以涉及学校教育、企业内部沟通、科研学术交流等不同领域。本文是一个个案的研究,为了便于取样,研究的对象是一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的研宄生课程一一《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课。该课程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5、2008年下半年为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使用一个开源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Moodle作为教学平台。课程的参与者包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职的教育硕士和一些进修教师。由于其他学习者不大进入在线平台讨论,这里只统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共31人。课程的讨论分为八个小的讨论区,我们选择两个回帖数比较多的讨论区进行分析:一个讨论区是根据教师指定的问题上网查找一些资料自学,讨论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另一个讨论区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形成研宄小组,对研宄的主题进行讨论。所有的讨论都在教学平台的异步讨论区中进行,所有讨论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不参与其中的交流。本文采用陈向东

6、等人设计的整合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和访谈等方法的分析框架,根据研宄的需要对每个步骤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表1所示:分析的第一步统计主帖、回帖的基本情况,是对一些“表面数据”的测量。这些“表面数据”就是谁发了帖子,谁回应了谁的帖子,研宄者通过手工整理获得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测量其发帖、回帖、中心势、网络密度、核心一边缘维度等等。这一阶段的研宄完全是量的测量。分析的第二步探讨回帖与主帖质量的关系,使用内容分析法。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CMC)中的内容分析是质的分类中的量的测量,兼具量与质的研究的特征。需要选择一个分析框架,对《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课程

7、二个子讨论区中的每个主帖进行分类。本文直接使用Gunawardena提出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模型,该模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①第1阶段是知识的分享和差异比较,团体成员交流观点、相互提问,描述讨论的主题;②第2阶段主要是发现、分析观点的差异和分歧,团体成员试图找出观点中的分歧,提问并回答问题,进一步阐述主题;③第3阶段是团体成员协商讨论,或者通过提出新的观点、整合各种观点,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④第4阶段则是成员利用个人经验、收集的信息检验和修订新建构的观点;⑤第5阶段,成员达成共识并适当运用新建构的意义和知识。Gu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