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ID:20528069

大小:1.34 M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0-13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华一医院中医骨伤科苏永强2012年2月(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1)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2)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3)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4)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先民实践,积累经验伏羲氏画卦神农氏尝百草黄帝制九针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墨子(墨家)韩非子(法家)孙子(兵家)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养生预防(导引图)专业医生医疗用具砭石金银针具2.中医学

2、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秦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外感病)《金匮要略》(内伤病)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4.《神农本草经》--为中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开始成书。是黄帝与岐伯等医臣之间在进行的发问、探讨。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标志。内的含义?要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内里求,即内观我们的五脏六腑,通过内练调整气血、脏腑、经络来达到健

3、康。其思想是靠内观、体悟、直觉来达到内求。《黄帝内经-素问》“素”就是指素质,也就是一个人本来的体质,这里指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就是指对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原进行发问。系统阐述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辩证、治则、针灸、汤液治疗、预防和养生等内容。《黄帝内经-灵枢》"灵"是神灵,"枢"是枢纽,枢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键。灵枢,意思就是神灵的关键,生命的枢纽。《灵枢》原来称为《针经》,主要是讲经络、针灸的。这说明经络是生命的枢纽、神气的关键。《难经》《难经》,该书用问答的方式对《内经》的内容做了补充和阐释,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

4、美的古典医籍为扁鹊所著。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后世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伤寒论》:外感病,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纲领《金贵要

5、略》:杂病,发展了病因学说张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八纲辨证是书中贯彻辨证论治的具体原则。所谓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通过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来分析和检查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而归纳出来的。在辨证时还联系病人体质以及致病因素的强弱。 六经论治是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六经理论引出,而通过张仲景的运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所谓六经,就是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和三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张仲景把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引起病理生理的变化现象,以

6、及病势进退缓急等变化,加以综合、分析,用三阳经、三阴经的名词,归纳成为六个证候类型。《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上,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等。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

7、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刘完素(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补土派张从正(子河)—攻邪派朱震亨(丹溪)—养阴派金元四大家姓名派别学术观点代表著作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张从正攻下派祛邪论“邪去则正安”《儒门事亲》李杲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

8、朱震亨滋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