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的景与情

古诗鉴赏中的景与情

ID:20555341

大小:48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0-12

古诗鉴赏中的景与情_第1页
古诗鉴赏中的景与情_第2页
古诗鉴赏中的景与情_第3页
古诗鉴赏中的景与情_第4页
古诗鉴赏中的景与情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中的景与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频频出现考查古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抒发了怎样的情一类的考题。:如2007年北京卷第12题对苏轼《望江南》这首词设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首词作赏析。”2008年天津卷第16题考查王维的《山居即事》的后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009年江西卷第14题第二问:前人认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颔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为全诗动人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9题考查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设题为:“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古代诗歌中的情与景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

2、情、景二端。”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更明确提出了景语与情语的概念并提到二者的关系:“不能入景语,又何能情语耶?”“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3、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关系: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抒发作者对江南的追忆?①这首词运用借景抒情来抒发作者对江南的追忆。②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③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的情感。[题型——情景关系类]情与景关系题思路:关系+内容+气氛+情感步骤:(关系)描写……营造……表达……情与景的内在联系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

4、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诗歌借景抒情,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作者以“莺争”“燕啄”“绿杨”“白沙”等意象,从动态到色彩,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尽的爱意——乐景,借乐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一)乐景写乐情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

5、情?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二)哀景写哀情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

6、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三)乐景衬哀情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四)哀景衬乐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

7、增其哀、乐。”小结:鉴赏诗歌的景和情答题要点:1、从“景”的角度: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2、从“情”的角度: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②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练习: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