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

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

ID:20566792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_第1页
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_第2页
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_第3页
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  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    季科平    解读文本,这是教学准备的首要环节。文本解读不到位,教学就无法真正取得实效,应该说文本解读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喜欢从的角度、编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更多的是从教者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细读再细读,深入再深入,这样的文本解读无疑是深刻的,无疑是精彩的。但这样的解读如果只是直接灌输给儿童,或者教师强有力地牵引儿童走向文本,那么无论多么到位的文本解读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拔”高“掘”深,体现的只是教师高水平的解读能力,追求的只是教师自认为更有高度的课堂,实际

2、上却并不能真正地为儿童的学习服务。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文本是儿童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文本解读,更要有“儿童视角”,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一、关注儿童学习的“起点”    儿童学习的真实起点,一般指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掌握了什么。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如果我们在文本解读时不探明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往往就会出现“深入深出”的教学现状,令儿童茫然不知所措。    一位老师在执教《伯牙绝弦》(人教版六上第八单元)这一课时,首先给儿童呈现了竖式排列的、没有标点的《伯牙绝弦》文本,要

3、求儿童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开声音读,并读出有标点的感觉。可想而知,结果会怎么样。教师人为地拔高了要求,但儿童却怎么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于是学习难免陷入尴尬的境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缘于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没有探明儿童学习的真实起点。这是儿童在小学阶段第二次接触到文言文,第一次学的是《杨氏之子》(五下第三单元),从第一次到第二次间隔了比较长的时间,导致儿童对文言文的感觉还是比较陌生的。《伯牙绝弦》尽管文章短小,只有77个字,但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实际上儿童在朗读、理解等方面还是会遇到障碍的。处理好停顿仍是儿童读好文言文的难点。我是从这样的学习起点

4、出发的,先和孩子一起复习《杨氏之子》,唤起他们心中已有的记忆。然后请他们试着来读通《伯牙绝弦》,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接着我出示做上了停顿记号的文本,和孩子展开有效的合作朗读。因为有了老师的示范朗读、语言暗示,儿童自然就能掌握停顿的技巧,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二、关注儿童学习的“趣点”    儿童是好动的、好玩的、好奇的,有着他们自己的兴趣世界。因为感兴趣,他们就会调动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去关注、去参与。因此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努力找准儿童学习的“趣点”,这样可以引导儿童更真实、更有效地展开学习。    《雷雨》(人教版二下)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

5、“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在解读文本时,我留意到“垂”是特别难写的生字,需要强化教学。但我发现儿童的“趣点”不是“垂”本身这个字,他们对蜘蛛“垂下来逃走”的动作特别感兴趣。如何巧妙地运用儿童的这个“趣点”展开真实的学习过程?我先让孩子自己比画“垂”的动作,然后来欣赏“蜘蛛坠下逃跑”的动画图片,直观形象地展现“垂”的动态,接着请他们观看“垂柳垂下来”的图片,让他们有一种静止的想象,再采用砝码实物演示“垂”的动作,让孩子有定格的思索。这样儿童自然就明白了,“垂”就是东西直直地挂下来。抓住儿童的“趣点”,展开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孩子当然喜欢,接着再请他们给“垂”找

6、找朋友。最后学习这个字的书写,儿童自然学得兴致勃勃。    三、关注儿童学习的“盲点”    所谓“盲点”,指的就是文本中儿童无法直接感受体验的内容。儿童由于受年龄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受阅历及知识积累等的制约,出现学习的“盲点”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要准确捕捉儿童学习的“盲点”,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突破它,那么儿童对问题的思考,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往往会更生动、更深入。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人教版四下)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了对和平的呼唤。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从多角度解读了文本,和平的呼

7、声一直响在我心里,我认为享受春天就是享受和平。但我知道,我不能把我的思想强加给孩子,我更应该从孩子的视角来阅读诗歌。这首诗无法回避战争,但我不愿意把血腥的战争场面呈现在孩子面前,我也不愿意直接灌输成人对战争的理解……于是,我准确地捕捉到儿童学习的“盲点”:战争给儿童造成了怎样的伤害?这是孩子所不了解的,也是无法从文本中直接感受到的。为了突破这个学习“盲点”,我找到了高洪波《孩子与战争——谈(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的创作》一文,甚至找到了让高洪波产生写作冲动的那个画面:一个头缠绑带的小男孩无助的眼神,大滴的眼泪,还有撕心裂肺的哭声。这样的画面让产生了写作>中动,

8、这样的画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