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ID:20610788

大小:11.31 MB

页数:143页

时间:2018-10-14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_第1页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_第2页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_第3页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_第4页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摘要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基础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付道领指导教师:宋乃庆教授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及心理剧烈改变与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其运动能力的突增期和体育锻炼行为及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此外,初中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有效的行为干预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此时个体的锻炼行为是其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基础,并且锻炼习惯可带入到成年期,对个体的生活及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又是体育退出现象非常严重的时期,特别是在6.9年级是体育退出最为严重的阶段。另外,据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

2、年学生的体育锻炼严重不足,其肺活量、体能素质等指标均出现逐年连续下降的趋势。所以,充分了解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特别是揭示初中生锻炼行为改变的特点与规律以提升其锻炼行为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对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探索,不仅能为健康行为干预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与参考,也可以为体育课程改革、促进有效的体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提供线索与启示。对国内现有文献的分析显示,研究者虽从锻炼的时间、空间、动机、制约因素等方面对锻炼行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从具体某一方面研究锻炼行为,虽易于研究的深入和实施,但亦容易将原本复杂的锻炼

3、行为现象进行“肢解化”式分析,从而失去对行为现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解与把握。此外,现有研究多从锻炼行为与影响因素间相关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对变量间潜在结构或因果关系的探索。另外,从文献涉及的人群分布看,针对初中生锻炼行为的研究亦比较薄弱。基于对上述初中生处于锻炼行为形成的关键期、退出现象突出及体育锻炼不足、研究的意义及现实需要和现有研究相对薄弱这四个方面原因的考虑,本研究在对机制理论、行为阶段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价值期望模型和行为生态学模型综合分析的前提下,在专家访谈、教师访谈、学生及学生家长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分析框架,

4、编制了《初中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运用问卷就锻炼的行为阶段、实际锻炼水平以及锻炼动机、自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效能等心理因素、学校条件、体育课程等学校因素和家长体育、家长支持等家庭因素进行了调查,并就初中生的锻炼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考查与分析。样本选取上,运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施测方法对重庆7所中学进行了调查,其中主城区中学2所,区县中学3所,乡镇中学2所。总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1547份,有效问卷1383份。分析方法上,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以考查初中生的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现状以及在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问的差异;运用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以

5、考查研究变量的线性组合对锻炼行为的预测力及对锻炼行为阶段再分组的正确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群组同时分析以考查心理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中变量间的结构关系及对锻炼行为产生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同质信度、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以及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是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测量的有效工具。阶段分布上,初中生整体处于较低的阶段,具体为:前意向阶段n_104(7.5%)、意向阶段n_132(9.5%)、准备阶段n_665(48.1%)、行动阶段n_233(16.8%)、保持阶段n=249(18.0%)。制约因素上,初中生锻炼行为的最大障碍来自学习或作

6、业压力和缺少场地或设施。性别差异上,男生比女生参与更多的体育锻炼;在锻炼动机强度、锻炼效能感、身体效能感和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上,男生也显著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课,对学校锻炼条件的要求也更高。年级差异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心理影响中的锻炼动机、锻炼效能和对锻炼行为的价值判断也随年级的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在家长支持变量上,初一学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上,初一和初二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喜好;另外初三学生受学生压力制约的程度高于另两个年级。学校类型间的差异上,主城区和乡镇中学的学生的锻炼行为显著高于区县中学,在坚

7、持锻炼和对身体运动能力的自信心程度上亦好于区县中学,而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上乡镇中学好于其它两类学校;在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上,乡镇中学显著高于主城区和区县中学;在体育教师变量的得分上,最高的是乡镇中学,其次是主城区中学,区县中学则最低,而在学校设施上,最高的是主城区中学,其次区县中学,乡镇中学最低。心理因素方面,自我效能(锻炼效能和身体效能)、锻炼动机和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在锻炼行为阶段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是,随着锻炼行为阶段的提高个体的效能、动机及价值认知的水平也逐渐上升。心理变量的线性组合共可解释锻炼行为37.6%的变异量,对行为五个阶段的总体再分类正确率为

8、39.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