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初中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

教会初中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

ID:20659429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4

教会初中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_第1页
教会初中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_第2页
教会初中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会初中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会初中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读书”两字,关键在于“读”,书的价值也在“读”中体现,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是我们的目标所在。如果没有学生的读,或者学生读的不充分,那么,无论教师怎样去“讲”,即使讲的津津有味,对学生而言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深切的体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兴趣并非自然而然地产生,它是一定客观事物与某种相应的心理相联系的结果。人们的兴趣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是如此。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呢?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1.通过情感渲染引发学生

2、共鸣。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应该先“情动”而后“辞发”,通过形象的感染,激发学生感情的波澜。比如,教《列夫·托尔斯泰》时,我先将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挂在黑板前,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后,回答“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的问题。一位学生回答是他那犀利深邃的目光,我便不失时机地分析了“犀利”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和文学创作成就,并用列宁的话“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予以高度评价。面对俄国一代文学巨匠的肖像。联想其对世界

3、文学的贡献,同学们会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抓住文中刻画其外貌特征的语句,透过托尔斯泰的心灵之窗——那双犀利的眼睛,领会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中,既增强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们受到了思想教育。2.借助录音、幻灯营造阅读氛围。语文教学中借助于录音和幻灯等辅助教具会平添几分情趣,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执教曹操《观沧海》时,我节录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音乐,课堂伊始即予播放,在苍劲浑厚的音乐声中,学生们情感被渲染了,跟着音乐的节奏,自发地去吟读这首千古

4、名诗,并且很快就朗读成诵。二、感知揣摩,享受语文。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后,便要去感知课文了。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词语积累与语文能力,阅读障碍不是很多,对文章内容的初步认识较为容易。但正因这样,初中生阅读往往只是流于泛读,而忽略了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导致对文章内蕴的理解偏差甚至偏离文章主旨。因此,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时,我注意了以下两方面的教学:1.揣摩传神的字词。初中教材中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一切“景语”都是“情语”。从传神词语入手,揣摩其含义,有利于探究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提高

5、阅读赏析能力。朱自清散文被奉为“白话模范”。在讲授《春》一文时,我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比喻、拟人等修辞句式表达的精妙,还注重引导学生揣摩精当恰切极具神韵的动词,例如:(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例(1)中没有用“伸”与“探”,因为这两个字一般是指在没有外力阻碍下,头或身体的某一自由动作,而小草埋在厚厚的土壤里经受泥土挤压,“钻”字生动形象地活现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既写出了春草茁壮的生命力,又表达了对春革悄然而出的惊喜之情。例(2)句中着?“闹”字,境界全出。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

6、,通过正面渲染和侧面烘托,用一“闹”字把蜜蜂飞舞鸣唱、采花酿蜜的热闹情景,百花盛开、争相斗艳的繁荣景象,花儿味道的香甜怡人点染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例(3)“斜织”一词体现了雨的动态,表现了一种宁静安详的和谐美,动静结合,各尽其妙。例(4)中“逼”字用得更是贴切传神,意趣横生。雨天里的春草因细雨滋润而“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描绘春草湿润可喜,饱含赞美之情。2.揣摩关键性语句。每篇文章都有中心句或关键句,对这些句子是否把握直接关系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关键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7、在乎山水之间也”。如果我们把“醉翁之意”简单地解读为诚如所坦言的“在乎山水之间”,就有失偏颇。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在让学生疏通文言词句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全文,参阅有关创作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原来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而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贬后第二年。政治上的排挤和失意给心灵留下一个阴影。因此,以邀游山水来排遣苦闷心情,借酒浇胸中垒块,而寄情于山水。但没有消极遁世,沉醉于山水而独普其身,而是虽醉犹醒,善政养民,与民同乐。所以,在乎“山水之

8、乐”的同时,更在乎“乐民之乐”,从而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胸怀。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三、课后联想,享受语文。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就能在诵读、揣摩、沉浸、意会等一系列活动中。正确把握文章的“意蕴”与“内核”。通过联系和想象,在情感的驱动下,就能更好地达到“披文以入情”的阅读效果,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体味到“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旨”。1.同题作品联想法。对同一事物,由于的经历、认识、创作意图及所处时代的不同,其选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