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热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的探讨

集中供热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的探讨

ID:20681572

大小:5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14

集中供热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的探讨_第1页
集中供热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的探讨_第2页
集中供热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的探讨_第3页
集中供热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的探讨_第4页
集中供热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集中供热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集中供热住宅分户热计量系统的探讨摘要:北京市"新建集中供暖住宅分户热计量设计技术规程"(下称设计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为新建住宅的采暖系统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现通过工程实例,对供暖负荷计算、户内供暖系统选择等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观点。一、供暖负荷计算《设计技术规程》在供暖负荷计算方面与过去传统的负荷计算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要按6°C温差计算户间传热量。其目的是为了实施分户热计量后,邻户可能实施间歇供暖,大幅度自主调节供暖负荷,从而产生户间传热对用户的供暖影响。《设计技术规程》还规定,户

2、间传热负荷不计入外网供暖总负荷中,只计入户内供暖总负荷,且不宜大于基本供暖负荷的80%。1.户间传热量的确定目前,暖通界一些同仁对于按6°C温差计算户间传热,持不同的看法。认为在同一建筑内,处于不同位置的未供暖住户与其相邻的供暖住户之间的温差是不同的。笔者通过实际工程设计计算同样发现,当处于东西边单元顶层的最不利住户不供暖,而与其相邻的其他住户都供暖时,户间温差远〉6°C(约为11°0左右)。而相同户型处于中间单元中间层时,户间温差<6°C(约5°C左右)。为此,部分同仁建议,按稳定传热经热平衡近似来确定户间温差(参见文献(1)式(3

3、))。tn=A2RltL+AlR2tW/A2R1+A1R2tn-非采暖房间可维持的室温Rl=外围护结构平均热阻R2-内围护结构平均热阻AH外围护结构总面积A2-内推论性结构总面积tL-供暖邻室室温tW-室外供暖设计计算温度笔者认为,(1)按此方法逐一计算每个户型的温差,固然较科学,但在工程设计计算中如果不采用相应的计算软件,操作起来十分烦琐,不易实施。(2)如未供暖住户与相邻住户之间温差过大,而分户隔墙或楼板热阻达不到最小热阻要求,则易使分户墙或楼板内表面产生结露,达不到卫生要求。(3)户间传热过大,也会进一步增加相邻住户供暖设备的负

4、担,使散热器过多占用建筑面积,难以承受。(4)影响户间传热量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假设典型房间不供暖,而其余房间均供暖,也只是一种特定情况。因此,工程中仍按照规程上6°C温差计算户间传热,也不失为权宜之计。至于温差〉6°C的不利户型,可采取将户内温控阀的锁针控制在12°C-14°C,通过户内散热器散热及温控阀调节来补充此部分热量并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热量调整。而在热计量收费时,应根据户型的位置及朝向具体测算,从而对用户实际的用热量进行适当修正。这样,较能体现按热收费的合理性及公正性。2.内外围护结构的热阻对户间传热的影响热作为一种商品己开

5、始走千家万户。而它所具有的热传递的特性使得户间传热越来越受到关注。要使分户计量按热收费更趋于合理、公正,就应尽量减少户间的热干扰。文献[1]式(3)中不难得出,欲减少户间传热量,就应在提高外围护结构热阻的同时,适当提高户间墙及楼板的隔热性能。由于户间维护结构隔热性能的改善只能减少户内供暖设备,并不能降低整个建筑的能耗,因此,根据目前国力,住宅设计仍较注重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基本没有考虑改善户间围护结构隔热性能,致使户间传热量占基本热负荷的比例越来越大。以晨光家园B区1号楼为计算实例。本楼为6层住宅,体形系数<,图1为中单元A户型的标

6、准层平面。A户型标准层平面图由于该楼为节能示范工程,采用了外墙外保温的节能技术,内外围推护结构的热阻,均比现行节能设计标准有所提高。即:外墙=/M2K,外窗:K=W/M2K,屋面:K=W/M2K,楼梯间隔墙:K=W/M2K,分户隔墙:K=W/M2K(两边60mm陶粒砼,中间30mm聚苯板)各层楼板:K=W/M2K(自上而下:3Omm厚面层作法,40mm现制C20细石砕,20mm自熄型聚苯板,110mm钢筋轮楼板)。如本楼内外围护结构按现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下称标准)取值。即外墙K=W/M2Ko外窗:K=W/M2K屋面:W/M2

7、K楼梯间隔墙:K二/M2K分户隔墙:K=W/M2K各层楼板:K=W/M2K。计算比较如下:编号计算类别Q1基本热负荷Q2户间传热负荷(W)261211%423Q2/Q1X100%散热器数量(片)比较值11m%324IV%27注:(1)户间传热系数:。(2).散热器采用内腔无砂铸铁750型散热器。(3)I:为不计入户间传热。II:计入户间传热,传热系数K按现行《标准》取值。III: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提高《标准》取值,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按现行《标准》取值。IV:内、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均按提高《标准》取值。(4)户间温差按实际计算。上

8、表数据表明,与过去传统采暖系统计算方法相比(按I取值),当计入户间传热时,该户散热器片数比I增加了约62%。当只增加外围护结构热阻时,散热器片数比I值增加了约23%,比II减少了约24%,当内、外围护结构热阻同时增加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