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

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

ID:20925702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7

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_第1页
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_第2页
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_第3页
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_第4页
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  浙江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  浙江语文备考应重视课本  浙江钱兰萍  现在高考实行“一纲多本”,高考命题不与教材直接挂钩,因而有人对“本”的作用产生怀疑,表现在复习中抛开课本,热衷于复习资料或社会上流行的种种试题。这样费时费力,其效果也不一定好。  笔者认为,尽管考题不考虑“直接”从课文中选材,但“离本不离纲”,“本”总要体现“纲”的需求。所以,题目虽然是课外,而实际上又差不多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这一点尤以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最为明显。因此,复习时,还是应从课本出发,要以课本为基础,而决不可抛开课本热衷于复习资料或社会流行的种种试题。  复习时使用课本,不

2、要只限于“基本课文”,“基本课文”对高考命题没有制约作用。可选择有训练价值的课文,作为复习训练的素材。所选课文,应仅突出某一两点,落实训练,不必面面俱到,不妨按文体确定几篇课文,作重点复习;其中,文言文中的较长篇目,似要重点复习,基本要求应是熟读。  有效使用课本,应做到“五读一记”。五读,就是读“提示”,读课文,读注释,读课后“思考和练习”,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一记,就是对文中的文学、文体、文化常识作分类记录。  1.读“提示”,在于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是怎样概括出来的。因为提示中涉及到的内容是编者阅读的结果,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但不能代替我们思考。所以在复习中

3、读“提示”,就可以检查自己阅读的水平和能力,看看自己读完课文后,能不能也概括出这些要点。根据规律,阅读文章如能抓住中心去读,就会快速准确,事半功倍。而对艺术特色的了解和品味,还会逐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另外有些高考题目,也直接出自课文前的“提示”。如1999年第7题A项就直接出自第四册课文《灌园叟晚逢仙女》前的“自读提示”第一段。  2.读课文,主要是准确认读和理解文章中的汉字、词语、成语、长句,以不断形成对现代汉语的语言感悟能力。在阅读中还要注意揣摩体会标点符号的使用,关键语句的运用,段与段间的过渡,首尾的呼应,主题的深化和一些写作方法;背诵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名言名句,以便

4、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和运用。譬如可结合课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训练,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而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主要在于积累词语和各种必要的文言知识,同时也和现代文阅读一样,培养语感和训练思维,对于好的篇章也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如1998年的文言文阅读第18、20题就可运用课本知识来解答。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该题考查的是文言实

5、词的意义,这道题的答案,其实就出在课文中。其中A项中的“故事”一义与课文《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意思相同;B项可参考课文《五人墓碑记》中“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的句子意思;C项可参考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的意思。由此,可判断B项错误。  20.选择翻译正确的一项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苦属何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②为什么又把他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

6、这件事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该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一般高考文言文译句都在一两个关键词语上做文章,做题时就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来推敲甄别。该题答案是C项,这里关键的“遽”是“急忙”、“匆忙”之义,我们在《肴殳之战》中学过,如“且使遽告于郑”;而“奈……何”是一个固定结构,是中学课本里要求掌握的,可译为“对……怎么样”或“把……怎么办”,掌握了这两个关键词,此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3.读课后“思考和练习”。思考练习可以直接检查我们的阅读结果,看是否真正读懂了,能否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解决练习中的

7、问题。坚持做这样的练习,必将提高阅读能力。另外一些高考题目,也出自课后“思考和练习”。如1990年第22、23题: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22.文中的“一个人”是指,“又一人”是指。  23.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这两个人是谁,而是通过的观察进行叙述的。从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看,这样写可以。  在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有这样的训练。练习引用陆虞侯、富安、差拨放火烧了草料场,躲在庙门外观火的片段,要求我们思考这当中“作者没有交代哪段话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