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V感染研究进展.doc

TTV感染研究进展.doc

ID:20936490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8

TTV感染研究进展.doc_第1页
TTV感染研究进展.doc_第2页
TTV感染研究进展.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TTV感染研究进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TTV感染研究进展  1997年12月日本学者Nishizaittedvirus,TTV)巧合,因此,该病毒又称输血传播病毒。本文对TTV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病原学  TTV为单股DNA病毒[9],无包膜,对DNa-seI敏感,抗RNaseA,TTVdNA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26g/cm3,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1~1.32g/cm3,均高于HBV的浮密度(分别为1.24g/cm3和1.25~1.26g/cm3)。TTV感染者血清TTVdNA滴度为50~50000拷贝/ml[10],较其他一些经血传播的

2、RNA病毒如HIV-1及HCV的滴度(103~107拷贝/ml)或DNA病毒如HBV及微小病毒B19低。采用病毒灭活程序可使凝血因子中TTVdNA的检出率下降,用巴氏消毒法比化学消毒法效果显著。  目前尚未确定TTV属于DNA病毒中的哪一科。TTV具有微小DNA病毒的某些特征[9],其基因结构与微小病毒相似,但TTV在氯化铯中浮密度较微小病毒(1.39~1.42g/cm3)为低,TTV与已知微小病毒的核苷酸序列无明显同源性。  TTV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9],长约3.7Kb,a、C、G和T的含量分别为31%、

3、26%、23%和21%,含有大量TATA序列和以AATAAA为代表的多腺苷酸信号。有两个开放读码框,基因组右半部的ORF1较长,位于589~2898nt,编码770个氨基酸,具高度亲水性。基因组左半部的ORF2较短,位于107~712nt,编码202个氨基酸,可能为病毒的非结构蛋白。  对从日本无症状TTV携带者及肝炎病人血清中分离的78株TTVoRF1部分基因序列(位于1902~2257nt)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分离株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68.3%~100%[9]。根据同源性大小,将TTV分为两个基因型,即G1和

4、G2型,两型核苷酸序列异源性超过30%。根据型内序列差异(11%~15%),每型又分为2个亚型,即G1a、G1b、G2a、G2b.上述78株中,G1a52株,G1b株24株,G2a与G2b各1株。中国和英国TTV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与基因型也与日本相似[11,12]。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TTVdNA是诊断TTV感染的主要手段[9],由于TTVdNA在血清中含量极低,故需经两次PCR扩增即巢式或半巢式PCR方能检出。该技术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已广泛用于TT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尚

5、未建立TTV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实验。  流行病学  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TTV呈全球性分布[11]。Okamoto等[9]采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emi-nestedpCR)对日本献血员、各种肝病患者及静脉毒瘾者等高危人群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在献血员中TTVdNA阳性率为12%,在慢性与暴发型非甲-庚型胩炎中TTVdNA阳性率分别为46%和47%,胩硬变为48%,肝细胞癌为39%,静脉毒瘾者为40%。血友病患者与血液透析病人分别为68%和46%。英国慢性肝病、自限性HCV感染者及正常人群血清TTVdNA阳性率分别为

6、25%、12%与10%[12],不明病因的暴发型肝衰竭病人为19%,血友病病人为27%,在浓缩的Ⅷ、Ⅸ因子中阳性率为56%[10]。我国普通人群、职业献血员、静脉毒瘾者及非甲-庚型肝病人血清TTVdNA阳性率分别为7.8%、9%、42%与48%,在乙型与丙型肝炎病人分别为22%与27%[11,13]。  TTV的传播途径目前尚未明了,有研究显示TTV可经输血、静脉内注射毒品等肠道外途径传播[8,9],但多数TTV感染者无输血或静脉注射毒品史,提示存在着非肠道外传播途径的可能[11,12]。  在不明病因的非甲-庚

7、型肝炎包括暴发型肝炎、急慢性肝炎病人中的TTV阳性率均高于正常人群[9,11],并且病人肝脏中TTVdNA滴度高于相应血清10~100倍[9],故推测TTV可能与非甲-庚型肝炎有关。但TTV在正常人群中感染率也较高,同时不引起肝功能损害或肝组织学改变[11,12],提示TTV可能与HGV相似,无明显致肝病作用,不是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的原因。  由于TTV刚发现不久,对其研究远不够充分,观察病例数尚少,因此,有关其病原学、流行病学、血清学诊断及其致病性等许多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Kodali

8、VP,GordonsC,SilvermanAL,etal.AmJGastroenterol,1994;89:1863-1839  2AlterHJ,BradleydiyakaiM.NEnglnbsp;JMed,1997;336:786-787  8NishizaotoH,Konishiketal.BiochemBiophysResmun,1997;241:92-97  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