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ID:21102363

大小:5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9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_第1页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_第2页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_第3页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_第4页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植物的生长有其规律性,通过对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有以下规律性:在广德县,淡竹于4月中旬出笋,生长期40-650d,幼竹高生长表现为先慢后快再慢的总体规律;退笋率为85.7%;成竹率和成竹胸径随发笋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关键词:淡竹;发笋;幼竹;生长规律  Abstract:PlantgroboogroboohavethefolloergenceinInmid-April,grobooofhighgroancefort

2、hefirstsloentshootsrateof85.7%;bamboorateanddiameteratbreastheightbooshootstimegoesgraduallyreduced.  Keyboo;gro  :J522.3:A:  植物生长表现出规律性,一般来说植物的生长规律要受到当地的地理气候影响,当地气候的特点,包括当地的温度、降水等变化,同是和当地土壤的特性也很大关系包,括土壤的湿度、肥力等因素。对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一般性的规律有所认识,包括对

3、其生长周期、生长环境、生长条件有系统的认识,服务我们工作、生活与学习。  材料与方法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9°3′23″~119°38′48″,北纬30°35′46″-31°11′00″之间,是一个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县。总面积为212030hm2,林地为126494hm2占59.7%。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河流为无量溪河,桐汭河,全长73.5㎞,两河系分别从东西、南北两个地方贯穿全境,汇集于狮子口成郎川河,注入南漪湖。  广德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4、,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4℃,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2.6℃,年均降雨量1347mm,年均日照2162小时,无霜期218天。广泛分布着地带性土壤-红壤。  研究地点设在广德县卢村乡中明村,分别选取三块(编号研Ⅰ、研Ⅱ、研Ⅲ)栽植二十多年的老竹林,土壤为沙壤土,竹林平均胸径分别为4.9cm、4.5cm、4.8cm。在每个竹园内设固定样地1块,面积0.07hm2。从竹笋出土到完全停止发笋,每天记录发笋数量、高度;当笋高生长停止,退笋表现明显时,调查笋高和笋基径,挖出退笋测量埋土深度;把发

5、笋按先后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每块样地选择5株样笋,每日8时观测高生长量,幼竹长成后,逐株测量其胸径;然后统计分析淡竹发笋与高生长规律。  二、结果分析  1、发笋规律  (1)笋出土期。淡竹从4月中旬开始破土出笋,历时1个月左右。由于受小气候和立地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竹林发笋时间相差2-3d,不同年份的发笋时间也有差异,相差5d左右。  (2)发笋数量分布发笋初期数量较少,随发笋日期延长,数量增加很快。开始5d发笋数量总数的15.1%,发笋高峰在第6-20d,占发笋的65.6%,之后逐渐减少,3

6、0d后则很少发笋。因此,在发笋前20d内就能分析判断整个竹林的发笋情况和当年的产量。      2、退笋规律  竹笋在出土后的生长过程中,有些笋中途死亡,称之退笋。笋刚出土时,退笋不易识别,但随着时间的持续,在竹笋的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一些特征:退笋生长缓慢直至停止;外表颜色较深、无光泽;笋箨松散,箨毛枯萎;早晨笋尖无露珠。能成竹的则相反。  (1)退笋数量分布。竹笋从发笋期第2d开始就有退笋发生,而后数量逐渐增多,半个月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历时1个多月,有的竹园达45d。发笋期头5d退笋数量

7、为总数的13.8%,而后逐渐增加,6-10d为20.4%,11-20d为44.8%,形成高峰期,以后明显下降,第26d后退笋只有5.3%。立地条件不同的竹林退笋数量的分布有所不同。  (2)退笋率的变化。退笋率依发笋时间而变化,相关系数为0.95。退笋率随着时间的推迟逐渐上升。前5d平均退笋率79.9%,以后逐渐增加,20d后为94.3-100%。平均退笋率为87.5%。  (3)退笋率和笋高之间的关系。淡竹退笋在笋高80cm以下均有发生,但随着高度的增加退笋数量迅速下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

8、.67。退笋集中在笋高20cm以下,占退笋总数的88.1%;21-40cm之间占9.6%,40cm以上仅有3.7%。幼竹长到80cm以上的退笋极少。因此,笋高40cm可作为判断能否成竹的指标。  (4)退笋埋土深度的变化。退笋埋土深度从不足5cm到17cm以下均有发生,但大部分退笋在5-10cm之间,占退笋总数的85.8%退笋的埋土深度与发笋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前期平均深度为6.9cm,中期为7.3cm,后期为7.9cm,相关系数为0.99。随着发笋时间的持续,平均深度逐步加深。  (5)退笋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