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的情节反思

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的情节反思

ID:21332233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1

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的情节反思_第1页
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的情节反思_第2页
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的情节反思_第3页
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的情节反思_第4页
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的情节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的情节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的情节反思《蝇王》作为戈尔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传世名著。一如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宣称的,因为他的小说用清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1]。然而,戈尔丁幽暗高深的哲学思辨和精美绝伦的神话寓言在文字王国里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冰冷的文字和艰涩的思辨,在增加作品意义的同时,也造成了接受的困惑,传播的阻隔就此产生。影像化时代的到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于是,《蝇王》的电影改编就成了必然。1963年英国著名导演彼得布鲁克(PeterBrook)第一次将《蝇王》(汉译为《童年无悔》)搬上了银幕。之后

2、,1990年美国米高扬公司由美国著名导演哈里虎克(HarryHook)又以同名电影对《蝇王》进行了第二次影像化阐释。前者是黑白电影,后者是彩色电影。那么,电影改编对小说《蝇王》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对电影改编的启发和反思又是什么?这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戈尔丁《蝇王》的文化熵变文学的电影改编其实质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熵变。熵变是现代物理学中系统能量转化的特殊标示。它指示的是物质与能量的不可逆转换,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耗散的方向转化[2],熵是其中能量变化与转变的标值,是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为完成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量化而引入的一个概念。熵越大,分子运动混乱程度越大,不确定性越大。对自然界而言,

3、熵值的加增即加熵意味着对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反之,减熵则会有利于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然而,对艺术而言,加熵却显示着传播生成与阐释空间的扩展,激发出艺术的二次创造力,相反,减熵会形成守旧的艺术观念,削弱艺术内涵,并最终导致艺术的僵化。电影改编是将文学线性符号编码转变为电影空间叙事的文化熵变,文化之熵是其核心标志。它标示着文化增值的生发状况,加熵与减熵是电影改编成功与否的象征。细察之,从线型、平面的文字世界到色彩、多维的影像世界,戈尔丁《蝇王》的电影改编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熵变,其中增熵与减熵并现,耐人寻味,值得研究。增熵:从冰冷的文字到生动可感的影像,小说《蝇王》电影改编的意义增熵显而易见。其

4、中,伊甸园般的海岛以及最后被孩子们毁坏的地狱一般的海岛,在电影里以真实可感的影像得以呈现。同时,被赋予哲学思辨的人物在电影里被具象化了,形象化了。猪仔子的肥胖和憨厚,杰克的彪悍与暴力以及西蒙的柔弱与仁慈都得到了较好的表现。另外,拉尔夫的冷静与执著也都有着较好的塑造,尤其是1990年虎克版的拉尔夫,外形更加英俊和坚毅,更加符合民主和文明的表征。电影以生动的影像符号将戈尔丁含混高深的哲学思辨进行了形象化表达,这既简化了艺术接受的过程,也降低了艺术接受和传播的成本,同时,也提升了大众传播的效果。此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虎克的电影里,虎克创造性地加入了一个特殊符号萤火棒。萤火棒是一个与拉尔夫的海

5、螺、猪仔子的眼镜相类似的文化符号。它来自彼岸的成人世界,由某种化学药剂制成,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茫,穿透无涯的黑暗。萤火棒在这里象征着不同于猪仔子眼镜式的科学观,那是面向未来世界,更加复杂、更加成熟的科学理性,预示着更加现代的文明观。西蒙拿着它可以带领孩子们在黑夜里行走而不至于迷路,甚至于在孩子们陷入疯狂、暴力的黑暗中时,西蒙拿着它迎着孩子们飞快地奔跑,借以指示自我拯救的希冀。但是,西蒙被杀了,萤火棒被毁坏,被弃置了,孩子们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深渊。甚至是通过海滩上已经坏了的、发不出音乐的手风琴,虎克也悲哀地预言了人类惨淡的命运。在人性恶的毒瘤下,人类将永远笼罩在毁灭的阴云下,恐怕艺术也

6、毫无用处。从某种程度看,虎克用自己的理解在影像世界里发展了戈尔丁的思辨和表意,从而使得电影《蝇王》在某些方面具有比小说更为丰富的意蕴。减熵:文学和电影具有不同的表意系统和符号体系。多层表意的文字转变到单一固化的影像,艺术想象将被有效地固化。同时,电影出于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的迎合,会被逼或是自主地进行一些损毁作品艺术内涵的改编。于是,减熵也就不可避免。《蝇王》的电影改编也莫不如此。首先是文本叙事背景的简化。两种版本的电影都隐去了小说里核战争的故事背景。小说将故事预设在一个遥远的未来时代。此时,核战争爆发,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这样,核战争作为未来人类生态灾难的符号

7、,警示了人类世界惨淡的前景和可怖的危机。而两种版本都将时间拉回到了与当下联系更为紧密的现代,从而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追问降格为对近乎当下的思考。同时,对核战争的预设上,1963年的布鲁克版本将其简化为战争,1990年的虎克版本则干脆彻底抹去,将逃避核战争演化为简单的空难。这样,戈尔丁对生态危机下人类命运的追问,就被电影变形成为具有传奇色彩的荒岛余生。结果,哲学终极追问变成了荒岛传奇。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变形。戈尔丁的小说中,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