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ID:21420303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1

上传者:U-991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_第1页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_第2页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_第3页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_第4页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我国《学记》中把“善问”看成“进学之道”。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他对启发式教学的深刻而精辟的阐述。从心理学角度讲,课堂提问是一种刺激,国外有教育家甚至把课堂提问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尚未解决时,教师应通过课堂的提问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思考一段时间,但想法尚未成熟,想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应通过课堂的提问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重视了课堂提问,一些教育观也发生了转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问题不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它们到底有多大呢?等等。这样的问题往往建立在教师的主观意愿上,而非学生的主观愿望,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想要学生学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要学习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不能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2.问题指向性不明确。   如: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固然开放,但正由于开放,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往往会有新奇的发现,说的尽是老师不希望出现的、和上课内容无关的、没有数学味的“发现”,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3.问题难度控制不当。  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导致课堂上“启而不发”的局面,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有些提问学生无需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了,这些都是课堂提问难度控制不当的表现。这种现象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或思维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4.问题的思考空间不大。  有时,教师急着想让学生知道答案,提问变得琐碎,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缺少探索的时间,缺少经历和体验,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提问不能使学生主动发展。  5.提问重思维结果的多,重思维过程的少。  在课堂上,提问往往直接指向问题结果,如“这题等于几?”“怎样列式?”等,而“你是怎么想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这样展现学生思维过程的问题少。这种提问使数学课堂缺乏针对性,不能因势利导,影响学生顺利发展。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思维发展、能力培养。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深度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水平。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问题,使提问更有效呢?  二  1.研读教材,关键处提问促感悟。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教材的编写经过专家论证,是具有科学性的,教材也不尽完善,需要我们创造性地用好,既不迷信,又不偏离,因此对教材的研读很重要。  如在“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发现书本上例1“先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接着怎么数?” 这句话给人一种很生硬的感觉。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可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要10根捆成一捆,10根捆成一捆有什么好处。除非让他们感受到10根一捆的必要性,否则学生的一定会感到不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去体验以10为单位计数的好处。从知识的后继角度来说,学生深刻体验了以10为单位计数的好处,就为后面进位加法的凑十法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不能发明一种方法,把13支铅笔摆得使我们数也不用数一看就知道有13支铅笔呢?用小棒来代替铅笔,摆一摆,试一试。然后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当学生说出是摆1捆、3根时,我接着问:这种摆法有什么好处?然后出示图片(12支记号笔、11瓶墨水、20支铅笔、13包餐巾纸),说明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为了方便计数,经常把物体10个放一堆。  这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建立在对教材研读的基础上,因此更准确地把握了教材,深入地挖掘了教材的内涵,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了知识的产生,体会了数学方法的作用。  2.切中要害,疑难处提问促理解。  教师提问时是否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很重要,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是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服务的?重难点是什么?我们一般是怎样教学这个内容的?生活中的原型又是怎样的……正确地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找准提问切入点。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角要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就揭示了“角”这一概念的实质。我们设计问题要切中本课教学的要害,也就是必须结合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必须少而精。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要切中问题的要害,要有质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把握时机,转折处提问促迁移。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水平。“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已有知识出发,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确实学生绝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在提问时不能无视学生的认知基础,要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4.逐层推进,规律处提问促发现。  在教学教学规律、公式时,在规律的探寻处设问,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学新的知识,在老师启发下自我探究,找出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经层层剖析、层层推进,最终解决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的有效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数学课上的课堂提问更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只要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会问善问,正确把握问题反馈,就一定会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