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ID:21497085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2

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

2、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

3、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诗的末联提到的“绝顶”才是指泰山的主峰玉皇顶。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屏显)。  杜甫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话。在这三首诗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或者标点用得好,谈谈自

4、己的感受。教师可示例。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昼犹昏。“割”字提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

5、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4.自由背诵。  第二课时  一、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第四板块:感受情怀(屏显)。  1.这三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感受出来的?  补充背景。  (1)《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2)《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约757)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的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目睹一片萧条、破败的长安城,诗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  (3)《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

7、的故乡。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成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讨论明确。  (1)《望岳》。  抒写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2)《春望》。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