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ID:21546395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2

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_第1页
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_第2页
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_第3页
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2004年开始到2017年,“三农”问题已经连续14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安徽乡村改革最早,成效却不甚明显。安徽的乡村城镇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安徽乡村城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而这些问题之中,“人”的问题时最主要的,甚至可以说能否很好的解决“人”的问题关系到安徽乡村城镇化能否更好的实现。为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挑战,需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来破解当

2、前困境[1]。下载论文网/3/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安徽农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2  ?l村职业教育在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成为农村人口实现向城镇转移,并在城镇中找到合适位置的一个先决条件[2]。  一、农村职业教育教育问题  (一)社会偏见  安徽的农村职业教育始终处于“三流”地位,社会偏见使多数的学生和家长都把职业教育作为不得以的“替补方案”。这些从下面的图表一可以看出点端倪。  (二)优质的师资缺乏  师资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办学质量的高低。

3、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提升乡村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从图表四可以看出,安徽中等专业学校中,正高级教师数量明显偏低并且专业课的教师数量远远高于实习指导课程。职业教育对于技术掌握的高要求与较少的实习指导老师的数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正高级的教师中,文化基础课的教师数为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院校对于基础文化课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  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对于优质师资的留用而言是障碍。再加上“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尽如人意。  (三)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从图表五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那种形式的经费收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收入始终

4、排在其他类型的教育之后。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和社会捐赠经费分别为:4415万元和352万元。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二、思考  职业教育在农村城镇化人才的培养中比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部更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和合理性的优势。职业教育在农村城镇化人才的培养中比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部更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和合理性的优势。  首先,通过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舆论宣传着力消除社会偏见,强化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3]。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激发人们追求和钻研技术的积极性,打通教育藩篱,形成技术教育改善人的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彻底扭转将农村

5、职业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教育形式,被动、无奈选择的错误认识,强调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其次,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学科结构层次合理“双师型”和“专兼结合”教师队伍,改革现有的农村职业学校职称评定标准,使之与职业院校的自身特点相符合。同时也应把职业院校的师资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相结合,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不能使培训流于形式,造成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  最后,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力量职业教育,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丰富社会公益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供给的形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提升参与层次和有效性。可以通过服务社会、参与经营等形式获取更多

6、办学经费。充分发挥公募基金会作用,提高筹资能力和运行效率。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发展应顺应社会经济运行趋势,全面纳入社会经济大系统运行中去,并把社会化作为根本的发展选择[4]。  参考文献:  [1]陈衍,徐梦佳,郭珊,柳玖玲.面向2030年我国农村人口发展与职业教育现代化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5):20-25.  [2]雷培梁.城镇化与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17(2):207-211.  [3]张胜军,马建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三问[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61-65.  [4]惠

7、圣.职业教育与安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19.  作者简介:赵婷婷(199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  惠圣,男,汉族,山东聊城人,淮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