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

ID:21552889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2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_第1页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_第2页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王绍光【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非典”危机突显了中国公共卫生的深层次问题,并对此展开了分析。结合大量数据,本文提出了中国公共卫生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卫生总费用大幅上升的同时,中国公共卫生状况改善不大、甚至有所恶化,并指出中国卫生工作指导思路的两个误区,即对经济增长的迷信和对市场的迷信,它们导致在公共卫生领域同时出现政府失职和市场失灵。接下来的三部分讨论政府失职和市场失灵的后果,包括卫生防疫体系的瘫痪,地区间、城乡间、社会阶层间的卫生不平等,以及医疗体系效率的下降。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公共卫生政府失职市场

2、失灵【简介】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系教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2年底,一种不明疾病悄然偷袭了广东省。几个月后,这种被命名为“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的致命传染病在中国内地多个省份大规模爆发,并波及香港特区、台湾省和世界上其它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还从未有一种疾病使人类如此恐慌。对中国而言,非典的确是突如其来的灾难。不过,在应对非典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却以放大的方式凸显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首都北京的医疗条件在国内可算首屈一指,但面对非典,它在很长时间里手足无措。真正让人们忧心忡忡的是非典会不会传播到内陆省份

3、和广大农村,因为那里缺乏控制疫情的必要财力、人力和物力。非典危机早晚会消退,非典传出的警讯却不容忽视。否则,我们为这场灾难付出的沉重代价便白白浪费了。本文试图将非典危机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分析它出现的制度性原因。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卫生总费用大幅上升的同时,中国公共卫生状况改善不大,甚至有恶化的迹像?第二部分指出近年来中国卫生工作中的存在两种迷信,即对经济增长的迷信、对市场的迷信。这两种迷信导致在公共卫生领域同时出现政府失职和市场失灵。接下来的三部分讨论政府失职和市场失灵的后果,包括卫生防疫体系的瘫痪,地区间、城乡间、社会

4、阶层间的卫生不平等,以及医疗体系效率的下降。本项研究发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不仅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昂,而且极不公平并效率低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典袭击了我们,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简短的结论。一、问题的提出有人在谈到非典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时,特别强调社会整体对公共卫生投入的严重不足。这应是个误解。其实,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卫生总费用可谓飞速增长。从图一可以看得很清楚,在1990年以前,卫生总费用一直在低位运行,变化很小。进入90年代,情况大不一样,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1990年,卫生总费用不过区区700多亿元

5、,到2000年,这个数字已高达4764亿元。短短十年间,卫生总费用增加近7倍,不管是与自身历史相比,还是与其它国家相比,这个速度都是相当惊人的。当然,与发达国家比,中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还不高。但相对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卫生总费用已不算太低。从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来看,1980年为3.28%,1990年为3.87%,1995年为3.88%。90年代后半期,这个比重开始飙升,1999年第一次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最低标准(5%),次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3%),达到5.7%。随着卫生费用的增加,中国的医疗条件大为改观。与1990年相比,20

6、00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的床位增长21.2%,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增长15.2%。与1995年相比,2001年全国卫生机构(含诊所)猛增了7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在这些年里应该大为改善。但现实并非完全如此。国际上通常用两个指标来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健康状况。一是平均期望寿命,一是婴儿死亡率。谈到这两项指标,中国的政府官员往往会很自豪地指出,中国的平均寿命己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2001年的71.8岁,高于世界平均寿命(65岁)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寿命(69岁)。同时,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也从解放前的20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32‰,而世界的平

7、均水平是44‰,中等收入的国家是30‰。从这两个国际通用的指标来看,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总体上的确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是在80年代以前取得的。图二描绘了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在1960-2001年间的变化,它清楚地表明,人均寿命的增长基本上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完成的。80年代以后,增长似乎失去了动力。也许有人会说,80年代以后进步之所以缓慢,是因为人均寿命的基数已经比较大,不像以前基数低时那么容易取得显著的成果。为验证这种说法的合理性,表一将中国在人均期望寿命和婴儿死

8、亡率两方面的进步与其它国家进行了比较。在1980年,亚太地区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寿命高于中国。如果上述说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