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山县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英山县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ID:21633519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3

对英山县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思考-_第1页
对英山县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思考-_第2页
对英山县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思考-_第3页
对英山县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思考-_第4页
对英山县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英山县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英山县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但新课改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本文立足英山县高中新课改现状,全面分析了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提出了解决的方案,笔者试图以此文对英山县的新课改做出一番探索和贡献。  【关键词】英山县新课改问题方案  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求,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

2、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高中新课改的目的从出发点来说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按照省的整体部署,英山县从2009年秋季开始正式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县政府、教育局和县教研室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方案,各高中也都制订了较为详尽的课改方案,并且新课改从高一年级正式开始。就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新课改的序幕已经拉开,架势已经搭建,形式基本具备,但实质内容较少,课堂教育有换汤不换药之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县高中课改还只是破土而已。  据笔者了解,我县高

3、中课改之所以步履缓慢,不是方案不科学,也不是老师们不想真改,客观地讲,的确有很多困难和挑战在阻挡着英山县新课改的步伐。新课改对我们来说是新生事物,对它的认知、接纳乃至熟练实践这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除此之外,有以下几点原因不容忽视:    一、功利的、保守的、应付的观念是制约课改的内在因素    目前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这样几种影响甚至抵抗课改的观念:“一切为了高考”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高中校园;“师道尊严”的传统育人观念长期存在;习惯成自然的保守思想和不思进取的懒惰意识在教师中广有市场;“课改只是一场运动而已”的应付意识也不断蔓延。观念制约行动,故而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老

4、模式、老方法。    二、单一的评价方式和当前社会家长的要求是制约课改的外在压力    实行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唯分论”的评价方式,“上大学”仍然是家长对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在高考指挥棒下谁都不敢真刀真枪地搞课改。面对这两个压力,学校和教师只好仍然集中精力用传统方式抓备考,不可避免地使课改淡化了。    三、高中教师的整体素质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    新课程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教学方法乃至评价体系都与老课程有很大的不同,特别需要整体素质高和综合能力强的教师。这对于在老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来说,一时还真不适应。    四、沉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们无

5、暇潜心于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    当前,我县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有的学校有些学科还没有专职教师,这使得教师们没有时间来接受新课改。    五、高中教学设施的薄弱,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目前,我县高中的硬件建设普遍滞后,教学必要的实验设备不足,而新课改特别是理工科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不能进行实验教学是很难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  以上的困难和问题,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但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中课改。当前,英山县已制订实施方案,正按方案逐步实施。笔者认为,要切实推进课改,必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县实际,要特别注意理顺以下几对关系:  (1)弄清

6、楚新课程与旧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新旧课程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要积极学习新课程,另一方面又要对现有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扬弃。对教师而言,课程改革首先是一个转变已有教学观念的学习过程,其次是以反思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实践过程。把握二者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2)处理好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之间的关系。这在当前似乎是一个两难选择。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学业成绩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体现,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自然包含着学业的优秀。综合评价的目标是“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的人才”,我们只把高考当成成才的其中一种途径和方式而已。  (3)重新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过去是以知识为主来维系,而新课程则更多

7、强调以情感为主,让教育沐浴人性的阳光。教育的真谛是“在于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惟有此,才能形成和谐、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也才能实现教育“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的统一。促进生命的成长,提升生命的幸福,这才是教育根本性的价值。  (4)明确学校在课改中的“管”与“理”的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应该是“管”轻“理”重。教学管理的实质应该是根据新课程理念,激活教师的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