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师历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中师历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ID:21717075

大小:6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4

浅谈中师历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_第1页
浅谈中师历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_第2页
浅谈中师历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_第3页
浅谈中师历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_第4页
浅谈中师历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师历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师历史教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本文主要论述了中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中师”)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以及中师历史教学与上饶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途径、原则。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教学;作用;途径;原则一、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思想精华,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凭证。它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技艺等,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流传。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

2、状堪忧,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西化”、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刻不容缓。作为培养小学、幼儿教师的中师,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师历史教学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中师的生源主要来自下辖的各县、市、区,在历史教学中适量引入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学生而言,有一种亲切感,易于激发他们的爱乡、爱国情怀,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宣传并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历史的空间,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与现状的学习,可以增

3、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传给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一个全民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该怎样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呢?三、历史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途径与原则1.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饶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上饶被称为“吴头楚尾”,是吴楚军事上互相争夺、文化上互为影响的地区;上饶与闽、浙、皖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上的便利,造就了上饶丰富、风格多样的文化传统。上饶有辉煌

4、灿烂的矿业文化、稻作文化、渔俗文化;上饶是著名的戏剧之乡,有弋阳腔、婺源徽剧、赣剧、采茶戏、饶河戏、信河戏以及遍及贛东北村镇的串堂班;上饶多样的宗教文化也使各种庙会文化、宗教音乐、民间习俗盛行一时;便利的交通使得上饶有着发迗的纺织业、制茶业、造纸业、漆器制造业;淳朴的民风为我们保留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婺源傩舞、灯会茶艺、板龙灯、抬阁、狮子舞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也可以通过访问、调查、参观等课外活动的方式来呈现。具体而言,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尝试:(1)在课堂教学中,

5、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来加深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如在讲授《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时,我便引入了上饶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作__铅山连史纸的兴衰。这一课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学习,让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被誉为“寿纸千年”的铅山连史纸堪称纸中精品。在讲这一课前,我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搜集、整理铅山连史纸的相关材料,让他们对连史纸的制作技艺、历史沿革等有一个初步的

6、了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由对铅山连史纸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们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形成自觉保护意识。再如,在讲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后,我便引入了如下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材料一造纸业在宋、元时期就颇为发达,明万历年间形成江南手工造纸中心。清乾嘉时期全县从事造纸业的人口占总人口十之三四。摘自《铅山县志》,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第213页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包括机制纸在内的洋货大量涌进国内市场。致使手工制作的铅山纸销路日蹙,清光绪三十四年《铅山乡土志》写道:”连史纸

7、产于陈坊者为最,石拢所出次之。每年约出万余担,价值十余万金。”这就是说:光绪后期(1897—1908)连史纸产量已从二十万担下降至万余担,只及鼎盛时期的二十分之一。材料三民国三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随着洋纸的减少,铅山手工制纸产销也兴旺起来,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江西省政府经委会《江西经济问题》记载:“民国五年,铅山连史纸产量42000件(合21000担),产值336000元;民国七年铅山连史纸产量激增到336000件(合168000担),产值2600000万元”,接近鼎盛时期

8、的产量。但好景难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洋纸再次涌入,铅山连史纸的产量又告下降。至民国十九年(1930),连史纸年产量已下降为4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