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庵小集》与清初遗民的自我觉醒

《愚庵小集》与清初遗民的自我觉醒

ID:21760598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愚庵小集》与清初遗民的自我觉醒_第1页
《愚庵小集》与清初遗民的自我觉醒_第2页
《愚庵小集》与清初遗民的自我觉醒_第3页
《愚庵小集》与清初遗民的自我觉醒_第4页
《愚庵小集》与清初遗民的自我觉醒_第5页
资源描述:

《《愚庵小集》与清初遗民的自我觉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愚庵小集》与清初遗民的自我觉醒【】中国文学史发展至明清已经硕果累累,但在明清鼎革易代之际却截然不同,遗民学者们“眼中流泪,心底流血”,“真性情”在每位遗民的笔端潺潺流淌,随感而发。因此,清初的遗民诗文成就斐然,它不仅是前代诗文的悲壮结束,更是新朝代诗文的辉煌起点。朱鹤龄《愚庵小集》即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集》的创作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朱鹤龄;遗民;《愚庵小集》    朱鹤龄是明末清初遗民中的一份子,为国亡而心伤,因此《愚庵小集》的创作背景必然无法摆脱当时的时代背景。在鼎革之际,遗民们极为直接地通过诗文形象地流露出了心灵最深处的感悟,真实生动地展现了

2、一代特殊时期的士群生存的艰辛和复杂的心理。  一、生时国发难,死时也枉然  在清初遗民的诗文中,吟唱的主流基调是故国之思与亡国之恨,“万古江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以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顾炎武《白下》)“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如何江山残照下,奈何心事菊花边。不须更觅登高处,只恐登高便泫然!”(黄宗羲《出北门,沿惜字庵至范文清东篱》)仰望苍穹,物是人非,独怆然而涕下,黍离之悲,已经成为遗民们心中难以捣碎的块垒,同时也是始终流淌于清初遗民诗文中的深沉的情感。遗民们自知家国之悲已然无法挽回,“亡国恨无尽,滔滔江水流”,“万古痛心事,崇祯之甲申。天地忽

3、崩陷,日月并湮沦。当时哀愤切,情词难具陈。”身为文人雅士,无力挽救朱明王朝,强烈的悲愤是何等强烈,眷恋深沉,心如刀绞,悲怨杂糅,只恨无力回天。国破家亡、江山变色强烈震撼并摧残着鼎革之际文人雅士的灵魂,不仅是因为明朝的覆灭是新旧朝代的更替,更是汉民族尊严和传统文化将惨遭践踏的标志。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曾经指出:“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也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观念里。他们只把民族和国家当作一个文化机体,并不存有狭义的民族观与国家观,‘民族’与‘国家’都只为文化而存在,因此两者常常如影随形,有其很亲密的联系。”因此在清初遗民们的眼中,先代既然是朱明王朝,是一姓

4、之天下,也是民族与文化的载体和标志,尤其在外族入侵时,这种观念愈加强烈。顾炎武《日知录》中就已经对“亡国”和“亡天下”做了清晰的区别。不可否认,“华夷之辨”存在一定的认识局限性和思想偏狭性,但是这种观念着实饱含着维护、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这是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觉醒,同时也是心底深处爱国之情的激发与释放。所以我们不能把清初遗民的这种思想感情理解为一种对朱明王朝的昏昧的愚忠,反而应尊重他们以诗文作武器或护身,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使命。以朱鹤龄为代表的明遗民选取的是一条与自己曾经怀揣的“读书入仕”之志截然相反的一条无功、无名、无俸、无禄的末日

5、之路。家国遭灭亡、生灵被涂炭,满清残酷的镇压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日益高涨的爱国情怀与无比强烈的民族意识,并在对时代的喟叹中,提升了遗民作为个体宏大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清初明遗民所面对的国家、民族的灾难,还有狼烟战火、血雨腥风和横尸遍野带给故国人民的生命践踏:血洗江南、岭南,屠江阴、屠昆山、屠嘉兴、屠常熟、屠苏州、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屠湘潭……清代官书虽然尽力掩盖真相,但从一些档案和地方志中里仍然可以窥见一页页血迹斑斑的历史场面。对满清政府残暴屠杀的不赦罪行进行揭露和痛斥,构成了清初遗民诗文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笔墨书就的历史掩盖不住“吃人”的本质,血泪写成的诗文更能揭露历史的真

6、实。势单力薄的文人墨客,仅凭笔端发力,疾书人间不平,倾泻热血忠义。“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膏血溢槽中,马饮毛生光。”杀戮和血腥固然使人心惊胆寒,却也锤炼了清初遗民的顽强坚决的抗争意志。早在宋代,中国先哲就总结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关于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更成为遗民学者们自觉履行历史使命的思想基础,他们一呼百应,X状地散布于在各个角落,并且用成就斐然的诗文著作和雅集发自内心地呐喊出对民族忧患和抗清复明的爱国情怀。  二、生溺孤独梦,死守民族节  鼎革之际,以朱鹤龄为代表的真正意义上的清初遗民自觉地打破了“读书入仕”的虚无的梦境,归隐山林,与孤独为伴,一心做起了敏感的墨客、谨严的学

7、者、悲愤的亡国者和勇猛顽强却无力回天的抗争者,他们承受着生活的艰苦、山林的寂寞、无处停靠的漂泊和知音难觅的落寞,只有通过属文注疏、游览古迹来感怀历史的斑驳。顾炎武《岁暮》诗道:“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暖。壮岁尚无闻,及今益樗散。治蜀想武侯,匡周叹微管。愿一整颓风,俗人谓迂缓。孤灯照遗经,雪深坐空馆。”遗民们对故国的忠心和对民族气节的坚持,始终如一。他们结社,诗酒唱和,却无法真正享受心灵的享乐,因为从未忘记过故国;他们剃度,皈依佛门,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