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

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

ID:21933535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5

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_第1页
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_第2页
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_第3页
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_第4页
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苏格拉底与中、西方思想之源先秦和古希腊是中国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源头,其间峰起云涌,气象万千;而孔子和苏格拉底则可谓是屹立于其峰巅的两位历史巨人,他们以其博大的思想和独特的精神分别开启了中国与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长河,并影响至今。孔子与苏格拉底有诸多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所谓的“轴心时代”;都被奉为东方(或西方)思想文化的开山鼻祖;都是“博学多识”、“传道授业”、醒世济人、教育青年的教师;都述而不作,其思想学说却都是通过其学生等人广为传播,从而影响深远,声名流垂千古,因而人称孔子是东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但毕竟,这是两位分别矗立于中西方思想

2、高峰的巨人,听其言,观其行,我们从中看到了东西方民族所具有的不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本文拟从孔子与苏格拉底之思想之比较中分析先秦与古希腊思想文化的主要特征,从中探究中、西方思想文化之源各具的特色,以及它带给我们的一些启迪。(一)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之比较首先,都注重探讨道德、智慧等问题,但孔子强调用伦理道德治国,苏格拉底则执着于伦理道德意义的深入探索。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从求治的角度他冷眼审视当时急剧变革的社会,提出一系列政治主张,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要实现“德治”(礼治),孔子又提倡

3、“仁”学,其根本内涵便是“爱人”,即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用字一概括为“忠”;在消极方面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字概括为“恕”。所谓“仁”即忠恕之道,是指君子的道德修养。孔将这种“仁”进而推广,主张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映了重视人的生命,反对横征暴敛的思想。由此可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指伦理关系)和“礼”(指政治制度),孔子主张以礼治国,以仁修身,从而将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提倡“仁”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克已复礼”,即克制自己不

4、合乎身份和道德规范的言行,以达到仁德;所以,孔子强调道德行为须与礼相配合,以礼为表达形式,从而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来实现内在的道德规范。苏格拉底与孔子一样执着于伦理道德,都把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看作是政治的出发点和归宿。但不同的是,他更执着于对伦理道德意义的深人探索,面对当时雅典出现的民主政治危机,他决心做一只“牛虻”;他聱告世人,追逐世事成功同时,勿忘灵魂的完善。他总是在各种场合与各式各样的人交谈,讨论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政治、政府、统治者等关于社会,特别是关于道德之问题。从中他发展出一套卓越的辩证的技巧,一种探究真理的技巧(“助产

5、术”)。通过不断探索,苏格拉底转向对人类自身的思考,用西塞罗的话来说就是“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使它在城邦落脚生根,进入家家户户,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黑格尔也认为:“细说起来,苏格拉底是地道的道德学说”。苏格拉底关注的是人自身以及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即个人与他在社会中的位置,认为人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人应“务实自知”,努力追求知识。“美德即知识”是他的著名命题,色诺芬在论及这一命题时写道:他断言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知识,正义和一切借助于美德实现的东西是符合道德的、美好的东西,因此有知识的人宁愿不要其他一切而要符合道德的、美好的东西。“既然

6、正义和一切符合道德的、美好的东西都要借助于美德来实现,那么很显然,正义和一切其他美德就是知识。”从这一命题出发,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和品德髙尚的人执政,因为在他看来,政治是最髙贵的才能,一种最髙贵的才艺。只有公正的人才能掌握这种技艺。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既然就是知识,因此应注意培育公民的美德,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负有培育美德责任的教师。“我试图说服你们每个人不要更多考虑实际利益,而要更多关心心灵的安宁和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公共利益。”他教育人们成为高尚、正直的公民,他说:“最幸福的人和达到最理想目的的人,是那些养成了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善良品质的

7、人。这些品质就是所谓的节制和诚实。”其次,都具髙度的理性精神,但孔子重现世事功,求实用理性,而苏格拉底更具爱智慧、爱真理和反省、质疑精神。作为那个时代的发言人,孔子的思想有先秦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重人事,求实用。无论是作为政治家、思想家,还是教育家的孔子,始终以积极肯定的入世的人生态度执着于现实,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治国。胸怀“克已复礼”的政治理想,孔子毕生以恢复天下为己任,他不仅注重道德修养,主张以伦理道德治理天下,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将学术与仕途挂钩,积极人世从政,使鲁成为其他国家的楷模;流亡他国期间,虽屡经坎坷,仍矢志不渝,执着现实,以期发挥

8、其治国才能,大展宏图;教育方面,更以“诗书礼乐”教化学生。因为在孔子看来“六艺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