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研究

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研究

ID:21933559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5

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研究_第1页
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研究_第2页
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研究_第3页
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研究_第4页
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与庄子意义观之比较研究【原文出处】《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13年3期第59~65页【简介】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卫君即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公元前492年至前481年在位。其父蒯

2、聩曾被立为太子,但因在灵公生前欲杀淫乱的后母南子,被卫灵公驱逐出国,投奔敌国晋国。卫灵公死后,其孙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并得到晋国支持,但卫国人不干,一起支持其子蒯辄,拒父不纳。孔子于卫出公四年到达卫国,在此局面下,孔子提出必也正名乎,含义很深。张祥龙认为历代注家至少给予正名三重诠释意境:正名分,即摆正一个人在礼制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正书字①,即按名分来合适地用字,《春秋》里面普遍依情境用字,一字定褒贬;正百事之名,即别同异,明是非。②总的来说都可以理解为意念根据情境来实化,意义根据情境

3、来生发。在历代注家那里,各个正名方案基本都行不通,而孔子也没有提出具体途径,正名在当时场景中的意义就被遮蔽了。其实,子路卫君待子为政的设问在几种方案中被忽略了,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辄请你去治理国家,你将从哪些事情做起?孔子回答首先必须正名分。但子路觉得辄的名实在太难正了,所以认本文为为孔子的方案太不合时宜。孔子觉得仲由你这样误会我实在是很粗野的,而且敲打他: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言外之意是:其实你根本还没有搞明白我要说的是什么,你对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事情,应该心存疑虑、谦虚

4、谨慎,如果老师我真有机会,你就等着瞧吧。本文将给出第四种解读,即情境化前理解式的解读,回到意义起源的原点,对其源生情境进行深入阐发。意义在人与人交流的情境之中不断创造出来的,对意义的实化必须回到源头起点才可能实现。在对正名的解读中,正名有多重情境,也有多重意向,相应也有多种实化的可能。意义的阐释与发生,是诠释者不断赋意(meaning)或名-化(naming)其原有的情境,让多重意义不断兴起生发出来。我们当力图回到孔子、子路对话的源初情境之中,推陈出新地分析出孔子的真实意思。当然,真正可以循的不过

5、就是正名和孔子对其的发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名-言-行三者之间确定性的坚决追求。孔子认为,没有它们之间的确定性和一致性,为政的一切都是徒劳,因为说了不算,说了无法落实,那么等于白说。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的为政,追求的是言说的力量,是言之必信、信之必行的行动力。作为主事者的君子的言必然要落实到行,不能够打折扣。这个意义上的正名的确是政化之准

6、绳,也就是说,君子的言说就是政治,政治的核心就是名正言顺地言说,说了就要落实到国家事务,就要让百姓有所遵循,不可让他们不知如何是好。这样看来,孔子帮助卫出公辄正名的工作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以名出言,即名之必可言,君子的名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讲得清楚;其次就是以言行事,即言之必可行,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何谓行得通?即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事成则礼乐兴,礼乐兴则刑罚中,刑罚中则民有所措手足。可谓名正即可平定天下,万事可成。文章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孔子意义观的源生状态,并与庄子鱼之乐的意义观做比较

7、。一、以名出言我们发明名来指称这个世界,并不得不借用名相来言说,名就不可能完全从世界中分离出来,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名与实的关联关系来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和交流,即把我们要表达的真实意义赋予命名的过程。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名正则治,名丧则乱。③名的正与丧直接关系治乱的现实。正名就是要确认名的有效性,认定名所关联的实是确定的、真实的意义。问题在于,什么样的说得清、道得明的,名真的能够有匡正天下的效果?张祥龙认为,假如孔子执掌卫国政权,或许他真的能够正名成事。④他通过分析兴发之正名和起兴之诗言⑤,认为必须从诗兴

8、中得到动人的力量或是其所是的正力,这样的礼才能其德如风,而成事如偃草,像聩辄正名这样的难事才可能办成。⑥这是以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⑦来参悟正名。兴发是一种情境之发,只是这种情境不仅仅指名与言本身的情境,而且指言说者及其所处的情境。兴发固然是诗特别的发言方式,孔子也青睐有加,成为孔子全部学说的纲领之首⑧,但是,孔子提出正名时的兴发,真的能够与诗的兴发一样吗?应该说,孔子在面对卫国乱局时提出的正名,与诗的兴发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为政与诗言还是很不相同的,倒是与表扬闵子骞的夫人不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