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

ID:9007595

大小:3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4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_第1页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_第2页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_第3页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_第4页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比较研究摘要:孔子与庄子在其思想主张的阐解中都曾说到“游”,因而这二“游”之间的异同也成了我们在对比孔庄二位伟大思想家思想主张时无法避开的问题了。这篇研究就是从孔庄二“游”处下手,通过对二者“游”的思想的对比阐解来指出它们间的异同。关键字:孔子;庄子;“游”的思想论思想家思想的异同得从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具体内容中入手,孔子与庄子“游”的思想的异同也正是通过对他们“游”的观点的层层对比分析清晰起来的。一在分析孔子的“游”的思想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基本落脚点,那就是孔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思想家,他的所有思想主张也是他的处世之道。孔子曾说“志于

2、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游”是“游于艺”的“游”。孔子口中的“艺”不同于我们现在生活中提到的文艺,而是当时先秦时期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游”就是熟练有技,将六艺运于股掌之中,实际上就是强调对客观物质世界中技艺的掌握,即抓住自然的规律性,达到“从心所欲”。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所说的“游于艺”就体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这个“矩”正是自然规律性的具化。然而孔子为何要靠“游”来实现这种“从心所欲不

3、逾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将“仁”视作人生最高追求和境界之最,因而孔子说“游于艺”仍是为“仁”作阐释。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这种立意下的“六艺”已非当时具体的六艺,礼乐也非“礼乐制度”,而是体现着“仁”的精神。“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志道”与“据德”体现精神方面的准绳,“依仁”与“游艺”反映行为、生活方面的原则,然而这一切都不再是简单的思想或实践,而是由实现人的自由与从心所欲,为达到“仁”的境界的。据上,我们应该明了一个重点,孔子强调对于个人处于现实客观世界中达

4、到最高境界,实现对这个世界的掌控与驾驭时,产生“从心所欲感”(即“自由感”)这种想法与心境的重要性,而这种感觉产生的最好方法便是对于“艺”的掌握,即“游于艺”。由上可知,“游于艺”是直接导向“仁”的,因而,我们要看到这种关联性和重要性,不能仅仅只把这种“游”当成是通往最高境界的一种实践手段或行为,它更是孔子所推的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人生境界。我在开篇便强调孔子的积极入世态度,因而,他所追求的超脱并非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而是如何更好地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并且不违“仁”。而“游”也就成了解决这两者间矛盾摩擦的润滑剂,放到个人身上来说,就是“游”使得个人突破个人与社

5、会间矛盾,实现处世以乐,不为物忧。用更俗一点的话说,就是使一个人在一个无法用一己之力撼动的巨大体制之内,利用这个体制所给的权利随心所欲地安身立命。“游”在这里便是在不越制度的同时,吃透制度,玩透制度;在孔子那里,“游”就是“知天命”的人生境界。这一点可以通过孔子对学生的评点态度看出来,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学生在“如或知尔”的条件下各抒己志,孔子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皆以哂之的态度,独“与”点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这里,孔子正是赞许曾点志向中的那种洒脱的气质,这种洒脱并非与世无

6、争、归隐山林的闲适洒脱,而是在积极入世的同时思想中仍带有一份“游”的境界,面对入世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阻扰与挫折,“游”正是有着使人超脱的功能。总而言之,孔子“游”的思想是通往“仁”的,他以“游”来实现人与世界、人与天的一种和谐。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游”来抚平摩擦,实现更高境界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二同样的,在分析庄子的“游”的思想之前,我们必须得明确,庄子是一位寻求出世的思想家。庄子曾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庄子的“游”是“逍遥游”的“游”,在弄清“逍遥游”到底是什

7、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拥有这样的“游”会产生什么。庄子曾借王倪(庄子虚拟出的人物)之口说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於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可以看出,拥有这种“游”的人(“至人”)强大如斯,不畏雷电,不惧水火,连生死变化都影响不到他,这难道只是神话故事吗?这不是庄子的神话故事,而是因“游”产生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与完全超脱。我们再回到之前何为“逍遥游”的问题,唐朝成玄英在《南华真经疏序》中曾引用顾柏对“逍遥游”的解释:“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

8、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游。”清朝王夫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