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写作经验

浅谈我的写作经验

ID:22018489

大小:7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6

浅谈我的写作经验_第1页
浅谈我的写作经验_第2页
浅谈我的写作经验_第3页
浅谈我的写作经验_第4页
浅谈我的写作经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我的写作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我的写作经验苏州中学苏玥我不是一个从小就写作文很好的才女,可以说高中以写作都如同挤牙膏般网难。语文成绩也很一般。最差的一次是高二期末的全市统考,差不多是96分,班级倒数第三,作文40分。由此我深刻地意识到不可再放任语文不管丫,尤其是作文。最终在高三的一模、二模都保持作文在60分以上,高考总分132分,本市理科中最高分,估计作文在65以上。如何完成这个逆袭?我愿意把我的经验倾囊相告。以下经验大多适用于议论文一、厚积而薄发对于写作,没有什么积累更重要。相信不止一个老师不止一次督促学生看书。说实话我高中三年一本正经书都没读完,但是积累何必要靠书?

2、记得我的高一第一节语文课,闵文老师就告诉我们学语文的秘诀:爱美、多情、好奇、热爱生活。其实生活不在别处,哪里都能积累素材。我回忆了一下我在高考作文中用到的部分议论文素材及其来源:贝克汉姆退役一一时事新闻钱钟书的一句名言一一我考前在复习资料上看到的陆羽的诗《六羡歌》一一我在一首古风歌曲《风肀录》里听到的史记屈原列传的部分段落一一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课木内容愿得一心人,白首不想离。一一因《甄嫖传》而大红的一句诗梭罗、沈从文等被我在排比举例段屮一笔带过的例子一一各种道听途说,或从别人的优秀作文中看到的这些材料来自各种地方,无论是你刷微博、听歌、看电视剧

3、、看报纸、读杂志,你都可以有意无意地找到可用的素材。发现素材后,可以把它记录下来,H后再用。但是我还想说几个素材密集地:1、语文试卷:做题的过程本身也是积累的过程。古文中有可用的事例、句子。如我积累的一个句子:然而松粕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己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出自顾炎武《廉耻》。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不仅显示出你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文势大增,激情澎湃。大阅读的很多散文都有可取之处,学它的语言和内容。如:同学像我推荐过一篇她做题做到的大阅读散文:陈蔚文《溯水而上一一夜读<</span>诗经>》。语言优美,有诗意,内容有深度有广度,

4、可用于很多话题,,如:对文化的理解、对经典的传承、细微之美、平凡中的大道等等。许多作文题木身就是素材,这些素材不但新颖别致、没被滥用,而且往往可适用于多角度、多方面。如07年北京考题:刘长卿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11年上海考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但也有的作文题(如今年江苏的题)意思太浅,角度太多,不适用于作例子。2、他人的高分作文当我在读他人作文时,我想些什么?如11年上海高考高分作文:风中的余香(标题有诗意,先发制人,下笔不凡)那辉煌的盛唐早己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己覆亡,而那自由民

5、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儿千年。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人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屮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此处语言形象优美,化抽象为具体,值得借鉴)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火,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

6、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这个例子可以收集,但感兴趣的同学不应止步于此,而应查一查左光斗、东林党的事迹,了解事件全貌,有利于你将来使用这个例子)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揣摩这句话的构成,“形式”和“内涵”相对,“过去”和“永存”相对,但两者存在关联。这种对立统一的句子包含的信息量大,短小精悍、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當闻到,那风中的余香?(联系现实,接地气,使文章不是空发议论)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

7、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己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并n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又出现了“逝与留的辩证”,这更显示出作者的深刻思索。“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

8、”这样的表述不是普通学生可以凭空写出,必须多看多想多记多用)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平。(用这个具体可感的过程比喻另一个抽象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