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ID:22079308

大小:3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_第1页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_第2页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_第3页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_第4页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_第5页
资源描述: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条建议一、四个坚持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实践的能力: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

2、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

3、程。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三维目标”是“宏观”的“课程目标”!赵亚夫认为,不要把“宏观”的“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用于“微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必分“三维”制定、书写。】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阅读教学“动脑思考”什么?一思考“字词句段”等“语言材料”的“内涵”,你就说这是“内容分析式”的阅读

4、教学,老师们真是晕了!看来只能思考“写法”了!】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这算不算“超标”“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呢?】二、四个强调1、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我还是搞不清楚你这里的“

5、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个怎样的概念!因为“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至少存在两种解释。第一,“理解”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表达)”,“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表达)”。你前面说:“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句话中,“理解语言文字”与“运用语言文字”是并列的,“理解”并未包含在“运用”之中。按这种理解,语文教学应持“表达中心说”。第二,“学是为了用”,“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知识”,所以教学不能以“掌握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以“形成能力”

6、为最终目标,语文知识最终应化为语感状态;“学是为了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而要达到“用”的境界,就必须形成相应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以便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听、说、读、写”。按这种理解,语文教学应持叶圣陶的“听说读写宜并重,不可偏废说”,至少是“读写并重说”。崔峦老师在“学是为了用”之前加入了“要重视理解”五个字,显然“学是为了用”中的“用”是指“表达”。这是“表达中心说”!而从“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句话中,我们看不出这里的“运用”为何意—

7、—是“表达中心说”还是“听说读写宜并重,不可偏废说”?不清楚!修订版课标虽然使用了一个极易混淆的概念——“运用”,但在课程性质部分的表述还是清楚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是如何实现这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的呢?首先恐怕依赖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里,

8、课标并未说“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指‘表达’‘说和写’”,但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误读呢?可能的原因是:第一,课程性质表述中,把“运用”作为涵盖了“听说读写”的“上位概念”用,导致“运用”出现歧义。长期以来,“理解、积累、运用”是并列的,“理解、运用”是相对的,如今把“运用”作为“上位概念”用,这就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