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教师能力培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教师能力培养

ID:22080618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教师能力培养_第1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教师能力培养_第2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教师能力培养_第3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教师能力培养_第4页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教师能力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教师能力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教师能力的培养安岳县文化镇新民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李家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是关键。而科技创新要靠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人才来支撑。然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创新型教师,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只有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遗余力地升华、创新今天的自我,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树立学生的创新志向,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创性,进而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性的人才,那么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才能适应当今新时代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素质外,还应具有特定的、适应创新的素质,主要包括创新型的教育理念、创新型的人格特

2、征、实施创新型的教育教学能力。一、创新与创新型的教育理念(一)、创新创新一词包括两层含义: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即“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那么,创新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要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是关键,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根本。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那么,什么是创新型教育理念呢?(二)、创新型教育理念实现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型

3、教师首先要确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人才质量观。创新型教师的教师观强调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既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又要用自己的表率楷模作用,对学生加强创新性人格的教育和塑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5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角色的论述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创新型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要求教师应把学生作

4、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中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感知教材,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素质,并运用于实践。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个性,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为此,教师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教态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艺术地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出科学的质疑、争辩乃至批评,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创新型教师的人才质量观,不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

5、学习质量的惟一标准,而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二、创新型的人格特征走进新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不应再是培养传统人的摇篮,而应是塑造现代人的基地。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性的人格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期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特征呢?1、要充满创新激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是他调动感情的功夫绝不能逊于演员,否则他就很难感动学生并赢得学生的共鸣。“创造的热情和激情是主体创新动力机制中不可缺

6、少的因素,一个丧失热情和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于创造活动中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强的教师,一般都富有激情,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5,以他们自身的情感张扬,强烈地感染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创新冲动。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激情,才能影响学生,学生的灵魂里才能不断渗透着教师创新的人格魅力,血液里才能流淌着教师的创新教诲,才能让那些莘莘学童激动不已而矢志追随。2、要富有同情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们的这种心理是实现人际合作和组成群体的必要前提。有了同情心才会产生利他行为、利社会行为,才会有服务、奉献和自我牺牲。我们无时无

7、刻不在渴望师生之间的和谐与默契,而这种和谐默契正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相互同情基础上的。一位优秀的教师说得好:“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的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便出现了成功的曙光!”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性,赋予了从事这个职业的教师应该比常人拥有更多的同情心。要赢得学生的同情,必须要给学生以无限的同情。要发自内心的同情学生,必须

8、要放弃“成人之见”,“返老还童”,带着一颗幼稚之心走进学生、了解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