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ID:22084384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_第1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_第2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_第3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_第4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H0:A: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夏丏尊先生就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

2、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想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3、,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教这首小令时,我没有立刻进入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由于这首小令前三句是景物的排列,景物的特点也很明显。这就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时候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出这首小令所要表达的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恰恰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学生把握了它的感情基调,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了文章的韵味,省去了许多环节。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

4、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说些什么,而且与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敬畏生命》、《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

5、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

6、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挖掘教学内容,领悟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1、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如《我的老师》第3段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中,引用“狡猾”写孩子的目光,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出:“狡猾”一词不仅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而使这个本属于贬义的形容词平添了机警、

7、聪明和乖巧的词义。  2、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  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泳推敲的重要性。而语感的会意性就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就必须揣摩、体味。  首先,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人常说:“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们学习语文,一定要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越真切,遇到一篇文章,便会引起你的共鸣,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深切。如《我与地坛》的第二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亲身经历母爱的生活,才能更真切地理解当时传达出来的对母亲深深地沉痛的悼念。  3、扩展教材内容,强化语感  如《变色龙

8、》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