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ID:31786472

大小:56.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8

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_第1页
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_第2页
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_第3页
资源描述:

《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李丽霞(永年县小龙马总校河北永年057150)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牛的语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语感的路径有:朗读中解析,实现语言的顿悟;想象中升华,感悟语句的意境;比较中推敲,品析用词的精妙;实践中运用,强化语感、深化感悟。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语言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将“语文教学由面向作

2、为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牛,由旨在使学牛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牛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牛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牛的语感放在首要地位。何谓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综合性吸收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力。那么,在小学语文课

3、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朗读中解析,实现语言的顿悟。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木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读中自悟,自悟自得,即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牛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通过教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课文和学牛自读课文,让学牛初步领悟课文大概内容。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

4、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等问题。接着,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中得到结论:鱼儿离不开水,它的生活环境与庄稼不同,把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从而明白了违背客观规律是会做傻事的道理。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存储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去帮助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需借助语言进

5、行情感表述,并凭借语感加以修正。在内化的同吋迁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想象中升华,感悟语句的意境。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可见,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将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般在头脑中一一闪过,从中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吋,可引导

6、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旁那晶莹的泪花及大嫂拄着拐杖一癘一拐送别吋的感人场景。又如《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一段吋,借助平缓柔和的语调对描写环境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贝多芬手扶钢琴,琴声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在倾诉人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想象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那雄壮之美,从

7、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变化,由此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比较中推敲,品析用词的精妙。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谈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练敏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我们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

8、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i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的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游园不值”中的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就妙在一个“出”字,如果把“岀”换成“冒、爬、伸、攀”等字,为什么没有“出”好?因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