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

ID:22151159

大小:6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_第1页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_第2页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_第3页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_第4页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在知识与德性的关系的问题上,中国与西方大相径庭。如果说西方哲人曾经把知识作为德性来追求,如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德性”、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康德的“先验道德律”等皆以知识为道德之根基,走的是由知识求道德的外向性路子,那么中国则从德性出发,把德性作为知识的主体,去向外探求知识以更好的彰现自身内在的道德资源。由于价值取向、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先哲所谓的知识领域仅仅局限于人伦的层面而没有走向自然的领域。西方哲学虽然把“善”之知识或理念作为一种形式上的道德夂体来追求,然而在追求过程中却走向了“求智”的知识论立场。两者似乎都没有很好的解决知识与德性的关

2、系。应该说,关于知识和德性的关系问题,是困扰人类的一大哲学问题。即使今天人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困惑,比如:为什么知识层次越高而其德性却未必越高?为什么道德教育不能有效的保证德性的提高?怎样才能开发人的德性?德性靠什么来维持等等,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很多,均值得研究。本文仅从中国哲学传统出发,试图探析中国的先哲在知识与德性关系问题上的德性偏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以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一、儒家:德性是知识的根基在德性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是始终态度鲜明地置德性于首位的实践者。如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教书授徒时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一个人是否值得学习的重要条件就是德,“人则孝,出

3、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欲学知识首先要有德性,德性是学知识的必备要素,无德性之人是没有学习的资格的,所谓“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在孔子那里,德性既是学习之起点,亦为学习之主旨,因其教授的内容仍关乎德性,目的乃在于德性的提升。孔子传授的六艺即为明证:《诗》言志,教人树立理想;《书》言事,教人了解前朝的兴衰,以鉴于今;《礼》言和,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乐》也是一种教化,提倡社会的和谐;《易》道阴阳,是用自然的秩序来论证人伦的等级;《春秋》道名分,则是维护上下级的关系,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理论基础。因此,孔子的教科书几乎全部是道德的内容。即使有

4、时孔子要求学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更好学诗,借诗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后的思孟学派顺着求“德”的主张,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见解,教育就是修道,提高德性。《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切的知识都是围绕着德性而展开。因此我们可以说,德性既是儒家立世的起点,又是修养、学习的终点。换言之,德性就是知识儒家的经典著作皆围绕德性而展开,如义利之辩、主霸之辨,志功之辩、理欲之辩、天人之辩等等构成了整个儒学的知识体系。所不同的是历代儒学家对伦理问题研究角度的差异,但德性的主题则

5、是永恒的。即使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虽然也曾提倡以法制恶,但仍然推崇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所以他的学说得到发扬。而韩非子稍微例外,妄想以纯粹的法制来抑制人性恶,结果却身死名败,这说明中国文化的土壤一开始似乎就传承了上古持戚为舞的“合和”精神和亮舜禹禅让制所透射的德性传统。从先秦儒家的传统来看,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德性就是知识的结论,但它有时却不能自圆其说。如果一个建立在德性基础之上(人性善)的人学到关于德性的知识,但却不能行善,那么知识和德性就又分离了。因此当涉及到具体的评价问题(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德性与知识的关系该如何定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后世的儒学家颇费了一番周折,其中在理论上

6、解决得较好的,应首推北宋的张载。他把人的德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从而在二重化的人性论中找到了善恶的,特别是恶的。这样就解决了性善基础之上的人通过学习善的知识也可能导致恶的行为,因为气质之性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这里,虽然张载在理论上解决了个体微观存在的矛盾,但他依然注重道德教化的力量。因此他的哲学著作也是围绕道德教育展开的,即使他同样将有关德性的东西作为知识的主要内容。二程兄弟提出了“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见解,主张涵养德性必须持敬,学问长进则在于获得知识,把知识的获得和德性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就其终极目的而言,知识的获得仍是为了圣

7、德的完备,这一点在朱熹那里似乎更明显。在如何获取知识这个问题上,朱子同样推崇格物致知的方式,采用“今日格一物,明曰格一物”的渐进途径。虽然格物带有自然知识的成分,但其目的却不在此,因其追求知识的最高境地乃是获得豁然贯通的天理,达到圣贤的境地,所以朱子所称道的“天理”乃是伦理道德的本体而非知识论的本体。陆王心所走的路径虽然不同,但其终极目的仍然在于获得天理而成为圣贤,其所谓知识的内容也大抵围绕德性而展开,如陆象山曾有“不识得一字,亦不妨碍做一堂堂正正男子汉”的说法。当然,陆象山本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