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法”概念探究

我国古代“法”概念探究

ID:22222727

大小: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我国古代“法”概念探究_第1页
我国古代“法”概念探究_第2页
我国古代“法”概念探究_第3页
我国古代“法”概念探究_第4页
我国古代“法”概念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法”概念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古代“法”概念探究-->第一章中国古代“法”概念的内涵今天,对“法”的概念虽然仍有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古代,“法”之概念为数众多,它们有着众多层面的涵义。大致看来,中国古代“法”概念有“准则”、“法度”、“刑法”等涵义,其中,大部分“法”概念的涵义是“刑法”它构成了中国古代“法”概念内涵的主流。一、古代“法”概念的“准则”涵义(一)“法”概念“准则”涵义的阐释“法”在中国古代有“准则”之意,“王朝统治的法则”和“治理国家的准绳”是“准则”之“法”的两个基本涵义

2、。作为一个王朝,其统治是否合法?其统治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法则?诸如此类问题,从古人对“法”概念的理解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中国古代的“法”概念的“准则”之义除了作为王朝统治的法则的之外,更多地表现为治理国家的准绳。古人言法,大多与治理国家相联系,他们将法理解为治国之标准、兴邦之准绳。在下文对“准则”之“法”的解析中,我们将更为详细地看到中国古代“法”概念的“准则”涵义在这一方面的具体体现。(二)“准则”涵义“法”概念的解析1、法乃衡量事物的准则管子说对法的定义是,“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君也,斗解也,角量也,谓之法”’在这里,法和尺

3、寸、绳墨、规矩等一样,都是衡量一个事物的标准,这里的“法”即“准则”之意。因此,他认为,不能没有法律,就犹如不能舍规矩画方圆一样,“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有明智高行,倍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商鞍说:“法者,国之权衡也。”’他在这里也把法理解为权衡事物的标准,法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认为法是一种标准,即“准则”,不可释法而治。“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长短,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执规矩尺

4、寸,则万不失矣。”法家的代表人物的墨子,也认为“法”有“准则”之意,“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四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者皆有法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度,此不若百工辩也。”晋朝的杜预认为法如绳墨,是衡量事物的标准,应当尽量简约,“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在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唐六典》中对

5、它们各自的作用作了解释,“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这里所谓的“设范立制”、“轨物程事”,同杜预的看法一样,都是将法律理解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在宋朝,救令是一种新的法律形式,《宋史》对救令的看法是,“救令者,治世之经”,救令作为“治世之经”,当然是一种标准。第二章中国古代"法"概念的特点26-40一、古代"法"概念的工具性26-30(一)古代"法"概念的工具性释义26-27(二)古代"法"概念的工具性表现27-301、帝王统治之具27-282、禁奸止暴之具28-303、使民之具30......三、古代"法"

6、概念的公意、公平性35-37(一)古代"法"概念的公......35(二)古代"法"概念的公意......35-371、法排除私意35-36......四、古代"法"概念的稳定性37-38(一)古代"法"概念的稳定性释义37(二)古代"法"概念的稳定性表现37-38......第三章中国古代"法"概念与传统法40-49一、古代"法"概念与传统法的制定40-44(一)法概念与传统法制定的......40-431、传统法的立法指导思想......40-412、"法"概念影响着传统法的立法指......41-43(1)"法"概念与先秦时期的立法

7、......41-42......本章小结本章分析了中国古代“法”概念对传统法的影响。可以说,传统法律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从中国古人对“法”的认识和理解,即中国古代“法”概念中得到阐释。换句话说,中国古代“法”概念影响着传统法,它-->对传统法律的制定、适用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法律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