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的思考

《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的思考

ID:22224904

大小:68.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27

《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的思考_第1页
《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的思考_第2页
《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的思考_第3页
《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的思考_第4页
《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的思考杨国荣,男,1957年生,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所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江特聘专家,上海一《老子》一书开宗明义,在其首章中便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①这里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可道之道与常道的区分。可道之道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其一为言说,其二为行走之道。早在《诗经》中,道已在言说的意义上使用,如下句子便表明了这一点: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②此处之道,便指言说。与这一层面的涵义一致,《老子》中的可道者亦表示可言说者。道的内在涵义同时又与道路相涉。道路一方

2、面坚实而有根基,另一方面又趋向某一目标,后者在引申的意义上具有引导的意义,这一视域中的道与《论语》中道之以政、道之以德③之道,具有相通之处,都包含引导、规范的意义。这样,可道一方面指可以言说者,另一方面又指可以引导、规范日常行为者。与之相应,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可以言说并引导我们日常行为者,不同于作为终极原理的常道。常道之常首先包含恒久之意,事实上,在《帛书老子》中常道便直接表述为恒道,它表明,常与恒并不截然相分。同时,从词源看,常又与裳相联系,后者意谓人所穿下裙。下裙对人有遮隐作用,因此,常的原始涵义涉及遮掩、遮隐④。与之相关,常道之

3、常兼有遮盖的意义。遮盖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意味着隐而不显:被遮蔽表明未显现出来。《老子》是不是有意地借用了裳的隐喻意义,现在已不易推断,但是从语义的原始涵义看,它似乎涉及隐而不显之义。就天道的层面而言,隐而不显意味着超越感官(无法以感官加以把握)、不同于外在(显现于外)的现象。总起来,常道不仅无法言说并区别于日常的规范,而且呈现超越现象(隐而不显)的品格,后者与恒久(恒常)具有一致性:显现于外的现象常常处于变迁之中,缺乏稳定、恒久的性质,隐而不显的内在形态则包含稳定性和恒常性。作为恒久的存在,道构成了万物的本源:是谓天地根⑤。《老子》通过不

4、可说之常道和可说之道、经验领域的规范与终极原则等等的区分,把道提升为普遍的、终极性的原理,以此来说明整个世界。由此,道也成为形上之域的第一原理。从现代哲学的视域看,第一原理的具体内涵包括世界统一原理和发展原理。如所周知,在早期中国哲学的演化中,首先出现的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五行在天道观上与经验层面的质料(金木水火土)相关,以此来说明世界的构成,便难以与经验层面的质料完全分离开来。相对于原始的阴阳五行说,以道这一终极原理来解释世界,在理论思维方面明显地提升了一层。对世界的理解同时涉及观和存在的关系: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⑥

5、这里的观值得特别注意。存在的显现和不显现(隐)都和观关联在一起。这种看法的背后隐含着如下重要见解,即对世界的理解不能离开人自身的存在。观是以人观之,无论是以无(道)观之,还是以有(德)观之,都是人在观,世界隐而不显或显现于外,都和人的观相联系,可见(显)和不可见(隐)也都是相对于人的观而言:只有对人之观来说才会有这类差别。离开人的观,便不存在显(可见)和隐(不可见)的问题:本然的存在没有显或隐的区分,正是引入了人的观,才有隐现之别。这一观点表明:人正是在自身存在的过程中理解这个世界。从更内在的层面看,道所蕴含的引导意义,同时意味着道不仅仅

6、是存在层面的形上原理,而且具有价值层面的规范性。如上所述,在《老子》哲学中,道既是天道,又关乎人道,天道侧重于形而上的原理,人道则关乎价值原则。对《老子》而言,道作为存在的最高根据,以自身为终极的原因,与之相联系,基于道的世界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表现为自己运动:它既非表现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也非源于外力的推动,即所谓道法自然。后者构成了自然的本来之义。就天道观而言,自然的原始涵义与使然相对,意谓自己如此,而非使之如此。使之如此(使然)意味着为内在目的或外在力量所推动。在价值观上,自然进而与人为相对,它既关乎人,也涉及对象。与前者(人自身

7、)相关,肯定自然,便表现为对内在天性(人的本性)的注重;与后者(对象)相关,推崇自然,则表现为对外在天地(自然对象)的尊重。在《老子》哲学中,天道观意义上的道法自然与人道观意义上的合乎自然,具有内在的相关性,自然原则作为价值取向的体现。则同时包含着对人的天性与外在天地(自然对象)的双重关注。历史地看,儒家所注重的,首先是德性的涵养、提升与礼义规范的引导。以仁义等为内容的德性,不同于本然意义上的天性,礼义等规范的引导,则旨在使人由野(前文明的存在形态)而文(文明的形态),二者在不同的层面都表现为对自然(天)的超越。从天人关系看,由本然的存在

8、形态走向文明的存在形态,无疑有积极的价值意义,然而,对礼义规范的过度强化,也容易使规范衍化为外在的强制,而德性若成为与天性对立的内在规定,则可能导致人性的异化。相对于此,《老子》对自然原则的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