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淮安人才强市战略研究

“十二五”时期淮安人才强市战略研究

ID:22246497

大小:79.8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8

“十二五”时期淮安人才强市战略研究_第1页
“十二五”时期淮安人才强市战略研究_第2页
“十二五”时期淮安人才强市战略研究_第3页
“十二五”时期淮安人才强市战略研究_第4页
“十二五”时期淮安人才强市战略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二五”时期淮安人才强市战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十二五”时期淮安人才强市战略研宄摘要:人才在城市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江苏省淮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迫切,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淮安市人才资源发展情况,针对“十二五”时期淮安市人才强市的目标任务,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关键词:淮安;人才强市战略“人才才能强市”,[1]人才在城市的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淮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求突破、觅跃升的关键时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处于迫切的阶段。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

2、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淮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淮安市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建立了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人才管理体制,人才工作成绩斐然,有力地推动了淮安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一、“十一五”时期淮安市人才资源发展情况(一)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淮安市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淮安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人才工作整体水平快速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各类人才27.7万人

3、,比2005年增长40.1%。每万人中人才占有量为513人,比2005年增长36.4%。硕士以上学历、本科学历人才分别比2005年增长202.3%、71.4%;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比2005年增长59.1%、27.4%;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涨129.6%o1、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到“十一五”末,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共有71人,国家级、省级、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人数分别为1、32和284。至2010年底,全市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8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3个,不少企业创新产品填补了淮安市空白,有的还达到了国内、国际领先水

4、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人才政策环境持续改善。淮安市大力推进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了《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意见》、《淮安市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淮安市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淮安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各县区、各部门还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有利于本地、本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定。3、人才引进机制更加完善。“十一五”期间,淮安市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机制得到了很好地贯彻,创建了1个国家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5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9个省级博士后科研中心、6个省

5、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个高新技术重点室、16个省级工程中心,并采取“一人一策、特事特办、专人帮办”的办法引进特殊人才。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量均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4、人才培养工作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全面参与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六大高峰人才建设”、“双创人才培养工程”的组织实施,并在全市组织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以及“教育名师”、“淮上名医”等多项人才工程。同时,还强力推进继续教育工作,鼓励人才自主培训、自我提高。5、人才的分布和年龄结构逐步优化。到“十一五”末,淮安市第一、二、三产业中的人才比例与三个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趋于协调。新增加的人才中,年

6、龄主要集中在35周岁(含)以下,人才队伍年轻化程度迅速提升。(二)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淮安市人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比较短缺。到“十一五”末,淮安市人才总量、人才密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数在江苏省辖市排名中仍然靠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才增长缓慢,在国内外、省内外有影响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工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缺口较大。2、人才分布不尽合理工业经济、新兴产业中人才总量虽然有较大增长,但比例不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数量绝对增加数小,人才集中度很

7、高的仍然是教育、卫生等少数几个行业。此外,外向型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善,县区人才存量依然不足。3、人才资源开发条件不足淮安市经济总量还比较小,优势支柱产业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低,企业经济效益和人才待遇不高,客观上造成了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集聚能力较弱。(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完全认识到位。一些用人主体重人才使用,轻人才培养;追求短期效益,缺少长远规划和开发;只注重人才的产出,不愿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忽视对人才能力的提升,2、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