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ID:22336905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8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_第1页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_第2页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_第3页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_第4页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加强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刘春水摘要:面对日趋多元复杂的社会,青年学生对美的理解往往有失偏颇和片面。那么作为学校教育,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本文试从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来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客观的审美判断能力。关键词:文学鉴赏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判断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可是,现实中真正能够识美、懂美、审美的人士却不是很多。特别是现在一些青年学生,对美的理解往往产生偏差,常常以“怪”“异”为

2、美,以“赶时髦”为荣。这是由于青年学生阅历浅,知识单一,审美能力差所致。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进入文学这座语言艺术的殿堂,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客观的审美判断能力,使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净化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

3、。一、品味语言,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美感的起点,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在于有新鲜感,新鲜的感受才能引起情感的波动。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能够加深学生对外界的直观把握能力,并逐渐形成从整体上观照和领悟客观世界的能力。拥有较强审美感受力,就能够敏锐的觉察到事物的细微变化。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我们应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品味,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

4、文学作品中诗歌的鉴赏,就要理解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通过语感的感知去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如《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惨惨戚戚。”声音、色彩都很讲究,当“满地黄花”的时节,“梧桐细雨”的天气,女诗人越发感到百无聊赖,心理空荡荡的,很想寻找一点什么寄托。“寻寻觅觅”,依旧是空虚,她加倍地感到冷清,“冷冷清清”..........的叠用,正好渲染了这种索寞凄凉的心情。进而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这悲哀用“凄凄”言之不足,再生之以“惨惨”,“惨惨”仍不足,乃继之以“戚戚”。这三句

5、诗连用七个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诗人那迟缓的沉重的足音,七个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它们的艺术效果,浓郁、强烈、扣人心弦,同学们获得对语言美的体验,感受到审美教育的无穷魅力。再如 鲁彦的《听潮》: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个方面感

6、受到落潮时的诗情画意,雅静而清丽、充满柔情的优美境界,体会到其曲径通幽,意境高远的特征。二、拓展思维,培养审美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 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 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文学作品的赏析吟读必须拓展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审美求真的愿望。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时,应尽可能地将作品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恰当地融入学生社

7、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如赏析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必须理解作者的思想基调: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然后驱动想象去理解,作者为何问“天”、问“月”。同时,要展开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在神话般的境界描绘中,构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在鉴赏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可以让学生进行再造性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 的形象: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长江边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一直呆呆

8、地望着友人的船帆渐渐地、渐渐地消失 在远远的地平线上,最后只见不尽的长江与天际相接。这里有诗人对友人“烟花三月”般的美好祝福,有挚友 间真诚的情谊抒发,有朋友远离的愁苦宣泄。如果审美主体不以这种再造性想象为满足,进一步调动知识积累 ,挖掘生活积淀,或许产生“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感喟,或许萌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 待如何”的叹息,或者浮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总之,审美主体的知识、经验 、情感会通过想象负载到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