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与辩难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与辩难

ID:22360308

大小:5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8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与辩难_第1页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与辩难_第2页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与辩难_第3页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与辩难_第4页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与辩难_第5页
资源描述: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与辩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别解与辩难让我们先温习一下王维名作《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下面,我们将逐步启动与传统、权威理解保持一定距离的“外向之思”。一对于一些古典诗歌修养深厚的二当然,诘难也会接踵而至,往复辩难是本文题中应有之义。辩难中包含的文学鉴赏理论问题,更值得注意。诘难之一:王维并非真正隐者,你为什么要从真隐者角度切入去理解他的诗?的确,关于王维并非真正隐者,陈贻焮先生在《王维诗选·后记》中说得很明白:“王维到底

2、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隐居的呢?我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是这样的:他自从开元二十一二年重回长安到上元二年逝世止,可说并没有正式挂冠归隐过。他一直在作官。他是一面作官一面隐居的。而这样子的隐居,就在李林甫执政的那个时候开始。”[⑤]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不能以真正隐者身份写诗,因为与抒情诗主人公并不一定甚至不可能是一回事,这是文学理论中的基本常识[⑥]。相反,绝对地将与抒情诗主人公等同起来,将抒情文学作品看成是心灵的自传,看成是他亲身经历的机械反映,不仅不符合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忽视了在想象和虚构领域享有的无限

3、自由,也会限制乃至窒息我们的文学鉴赏和研究,使它永远停留在“背景批评”水平上,阻碍“接受自主性”的研究和“文本批评”的充分发展。这一点,海内外许多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者早已觉悟。正因为超越了与抒情诗主人公等同论的限制,他们的某些鉴赏和研究才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所以,王维并非真正隐者不能作为诘难上述理解的理由。诘难之二:在日常生活里,隐者经常衣带轻绾,轻得连松风都能随意吹开,这可能吗?他能在这种着装状态中方便地行动、生活吗?当然,他不可能经常如此,但他可能间常乃至偶尔如此。而恰恰在他间常乃至偶尔如此时发生了“

4、风吹带自解”这一戏剧化事件,让他体会到了“无目的而合目的”生活的妙处,意识到了这种妙处代表了山林隐逸生活的本质,他难道不能将这一典型情景写入诗中以表达他对山林生活的认识以及山林生活给他带来的愉悦?文学表现的生活不同于经常状态下的生活,文学典型场景也不一定是常态生活的概括或平均数,也是文学理论中的基本常识。所以,诘难之二同样不能成立。诘难之三是:按照律诗对仗“句法必须相对”的原则,我们也能将“松风吹解带”的对句“山月照弹琴”理解为连动式单句,认为这一句说明的同样不是“山月照,(我)弹琴”,而是“山月照(来)弹

5、(我之)琴”吗?难道月光也具有力量,会像松风吹解衣带一样弹拔琴弦?这显然不合情理。如果对仗下句只能作复合句理解才符合情理,那么,上句也只能作复合句理解才符合律诗规则。所以,本文第一节对上句的理解应予推翻。这种诘难十分有力,也是最重要最具颠覆性的诘难,因为我们理解律诗既不能违背律诗规则又不能违背生活常识。如果生活常识要求我们对本联下句作复合句理解,那么,不管上句作连动句式理解有多么高明,也不能不顾对仗规则去迁就美妙的诗意。但是,在不违背规则的前提下,真的不能违背所谓符合情理的常识吗?事情似乎并不那么简单。首先

6、,王维很可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最早发现月光具有力量的人。《鸟鸣涧》一诗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意味着他发现月光具有一种惊起山鸟的力量。不管这种力量可以作何种科学解释(如光线刺激视网膜引起反应等),它是一种力量却不可否认。而且,这种力量的发现,引起了后代诗人的注意和模仿。苏轼《杭州牡丹诗》说:“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按,它同时暗含曹操《短歌行》诗意:“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也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7、既然他们都肯定月光具有惊起鸟雀的力量,那么,月光具有弹拔琴弦的力量就是可以引申、想象的了。何况,后代诗人对月光的力量还有很多感受,如“月浪冲天天宇湿”(唐代李商隐《燕台·秋》),“月波荡如水”(唐代李群玉《湘西寺霁夜》),“月射西穸”(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插天峭壁,被风吹,月浪洗来愈绿”(清代陈维崧《念奴娇·丁巳中秋玉峰徐季重叶九来招饮三友园即席分赋》)等等。他们将月光比喻为可冲天、可洗山、可摇荡的“波浪”或可“射”之箭,也是对月光具有力量的认可。其次,“月”与“指”(手指)具有某种联系。

8、佛书常以“月”比喻“佛法”,以“指”比喻佛学教育,在阐释二者关系时常用“指”“月”之喻。《楞伽经》卷四、《楞严经》卷二、《圆觉经》和《智度论》卷九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智度论》说:“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尽管否定以“指”代“月”,但毕竟将“月”与“指”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了,也为诗人想象“月光如手指”提供了基础。第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